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临沂市流传着一位只有一只眼睛的残疾老人靠捡破烂为生,将自己的孙女培养成大学生的感人故事。近日,记者独家采访了这对爷孙俩。下面是那位残疾爷爷孙女的深情自述:父亡母改嫁,爷爷撑起了这个家我叫郭秀艳,今年24岁,是临沂师范学院2003级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学生。我的家在临沂城西郊前桃园村。家中只有一个眼睛有残疾的爷爷与我相依为命。我两岁那年,父亲因患脑瘤去世。一个月后,不堪生活重负的母亲便抱着不满两个月的弟弟不辞而别,将家中累累债务和我留给只有一只眼睛的爷爷。爷爷又当爹又当娘地带着我,由于只有一只眼睛,且视力低下,爷爷干…  相似文献   

2.
暑假趣事     
今年暑假,我和弟弟去乡下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山清水秀,房前屋后满眼芳草萋萋,到处都能听到鸟叫蝉鸣。初到爷爷家,我和弟弟这两个城里长大的孩子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很新奇。最难忘的是大清早跟爷爷学喂猪。  相似文献   

3.
一、党叫干啥就干啥我今年十七岁,家住赵娄公社胡寨大队王庄生产队,有母亲、弟弟和我三口人。一九六三年我在唐寨初中读了一年书,因为家中没有劳力,回乡参加了生产。  相似文献   

4.
母亲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经到了四十岁。我是母亲生下来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活下来的四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那个年代的农村,一家六口人当中,有四个娃娃要吃要喝,家里面只有一个半劳力--我的母亲身体一直有残疾,只能算是半个劳力--我的家,在那每个劳动日的日值只有五毛钱的日子里,生活起来,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5.
岁月烟花凉     
郑尔佳 《初中生》2018,(17):33-34
我是土生土长的乡下姑娘.母亲生我的时候,正赶上春天到来,于是她给我取名筱春来.我家世世代代都是吹唢呐的,我爷爷在家乡的名气可高着呢.别人家办白事,都会叫上我爷爷的唢呐班去吹上几曲.在当时,他可是“唢呐王”,筱家班的掌门人. 长大后,听母亲讲爷爷以前的事儿—— 在我们村,唢呐这种民间艺术,不只是一种娱乐,办丧事时还意味着对逝者的人生评价——品德平庸者,唢呐班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只有为德高望重者,才吹《一枝花》.这首高难度的曲子,只有我四方闻名的爷爷——筱三爷能吹.筱三爷老了,筱家班需要接班人.村里人都指望母亲生出个儿子来.遗憾的是,母亲生出了我.姑娘是不能学吹唢呐的.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爸妈是做电器生意的,他们走南闯北,常年在外联络生意,我一年和他们相处的日子加起来也不到一个月。爸妈把我和弟弟交给了爷爷,奶奶很多年前就去世了,爷爷给我们洗衣做饭讲故事。我在家有时候会和弟弟打架,但在外面谁欺负了弟弟,我就会和谁拼命。十三岁那年来例假的时候我害怕极了,就逃到村里一个  相似文献   

7.
漆昌琼 《师道》2013,(12):57-57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没有匕过学,不识字,是—个典型的农家妇女。我5岁那年,母亲在生产队集体劳作时.—不小心.竞从笔陡的田头摔下了山崖,昏迷了十几天后才苏醒过来。母亲自此落下了终身残疾。其时,弟弟刚满两岁,  相似文献   

8.
近日,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做出了向私营企业家李云广同志学习的决定。作为一所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大学,为什么会在全校师生中如此隆重地开展向一位私营企业家学习呢?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带着种种谜团,记者费尽周折,终于采访到了这位传说中的另类富翁。下面是他的深情自述。家境贫寒,使我饱尝了求学的艰辛我叫李云广,今年52岁,是私营企业临沂环保炉具厂的厂长。家中共有4口人,妻子是家庭妇女,女儿当教师,儿子正在上大学。我出生在临沂城西的古城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共有4个孩子,我在家中最大,还有两个弟…  相似文献   

9.
我和燕子     
那是个星期天,我和弟弟去乡下爷爷家玩。四处一望,我突然发现屋檐下的燕窝里有两只叽叽喳喳叫的小燕子。我高兴地对弟弟说:“豆豆,我们去捉小燕子吧。”“好啊。”弟弟迫不及待地说。我搬来梯子,架在燕窝前,叫弟弟扶稳梯子,几下就爬到了燕窝边。往窝里一看,燕子妈妈不在,正好捉小燕子。我一手扶着梯子,另一只手迅速地捉住一只小燕子,蹲下来递给弟弟,很快就把两只小燕子都捉到了。我们高兴极了。  相似文献   

10.
晓蓉 《陕西教育》2005,(9):42-42
母亲不是那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从小时候起,我就不怎么喜欢母亲,我总以为,母亲给予弟弟的爱远远甚于给予我的,虽然年幼的弟弟常常遭受母亲责骂和痛打。母亲为了这个家,长年奔波在外,只让我和弟弟两人孤零零地留在那些多雨的季节。其实也只有在雷雨交加的日子,我才会想起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11.
六岁那年,父亲由于晚期肺癌离开了母亲、我和年仅两岁的弟弟.从此,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母亲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九岁那年,母亲领来一个男子,让我们管他叫爸爸.他就是我的继父.  相似文献   

12.
我是母亲唯一的希望,也是她的命根子。作为大儿媳妇,刚过门的母亲就自觉地当起一家九口的丫头,几乎包了所有的家务。在那挣工分的年月,活路干得多,可锅底下的总是让给家中的男人和弟弟妹妹,她吃的就只有上面能照得出"人娃娃"(影子)的叫稀饭的米汤。孱弱的  相似文献   

13.
父亲土地我     
杨涛 《陕西教育》2001,(2):43-44
从我一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便注定了我要做一个农民的儿子,也要有一个农民的父亲。 父亲,是千百万农民中平凡的一个。听母亲说,父亲原先是一个学识颇深的小学教师。后来因为爷爷有了病,奶奶又上了年纪,我和弟弟还都很小,家里八亩多地,只有母亲一个人干,实在太难,他才忍痛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回家务了农。  相似文献   

14.
读懂母亲     
母亲不是那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从小时候起,我是不怎么喜欢母亲的,我总以为,母亲给予弟弟的爱远远超过给予我的,虽然年幼的弟弟常常遭受母亲的责骂和痛打。母亲为了这个家,长年奔波在外,只让我和弟弟两人孤零零地留在家里。慢慢的,我觉得我已经淡忘了母亲,只有在雷雨交加的日子,我才会想起母亲的怀抱。随着我一点儿一点儿大起来,母亲在家的日子,我总是因为种种原因和她赌气、拌嘴。后来,我想,我跟母亲的性格其实是很相像的——母亲遗传给了我她的倔强。我冷冷地看着母亲,不和她说话,甚至在我特别痛苦、特别困难的时候。因为我和母亲之…  相似文献   

15.
母亲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爸爸     
正我的爸爸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今年已经40岁了,在我心中,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爸爸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按理说,他在家里应该很受宠爱,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了供两个哥哥上学,爸爸读完小学后,就辍学回家帮忙了。为了生活,我出生后不久,爸爸就外出打工了。几个月后,因为家里农忙,爷爷又把爸爸叫了回来。就这样,爸爸农忙时回家帮忙,农闲时外出打工。我7岁那年,弟弟出生了,从  相似文献   

17.
十一岁那年,母亲将另一个生命带进了我的生活。“凌子,快来看看你的弟弟,他长得好像你呀……”那一天,母亲刚刚出院,一进家门,她就迫不及待地将怀中的小生命递给我看。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厌恶地扭过头去,我憎恶这个养育了我十一年的女人。道喜的客人挤破了门槛,“真不容易呀,中年得子……”。爷爷  相似文献   

18.
拾粪换粮记     
1971年冬天,我刚满11岁。我家是个大家庭,那时,上有太奶奶和爷爷、奶奶,下有哥哥、我和两个年幼的妹妹。全家9口人,只有父亲和母亲在生产队里挣工分。母亲是妇女劳力,只记半个工。每年秋天,我们家都因工分少,领不到吃一年的粮食。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卑微的母亲。母亲穷,所以,供他上学费了劲儿。那时,他是家中的老三,两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可因为媳妇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像所有农村的家庭一样,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两个哥哥张了口。她说,你们供弟弟上大学吧。  相似文献   

20.
我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叫“赵洋”,今年六岁了;小弟弟叫“强乐”,今年才六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