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攀龙七律的诗意凝滞、意境淡化以及沧桑老成,与其取法李颀而偏重格调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李攀龙七律取法盛唐而片面追求气势、格调的倾向,促使复古派诗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创作的局限性,进而从理论的高度对诗歌创作中意与法的关系、格调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加以反思。尽管李攀龙的七言律诗本身在“拟议”与“变化”之间瑕瑜互见,但其在明代复古派诗人及后世评论家中引发的理论思考与理论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明代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结社赋诗,互相标榜,人们称他们为“后七子”  相似文献   

3.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但有关其生平的研究材料却不多。本文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材料,得出谢棒生于1499年,卒于1576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国文《升沉不过一秋风》所借之“古”,诸如谢榛的生卒、谢榛任“后七子”社长、谢榛被排楦出“后七子”的缘由、谢榛西走秦晋、谢榛死于李攀龙之前、与谢榛来往的赵康王和赵穆王等,不仅承袭了历史谬误,肆意发挥。而且独断臆测,随手编造。大有“英雄欺人”之惑。借古鉴今之“古”,应尊重历史事实。保持原汁原味。绝不可为佐证自己的宏谈高论,轻率地抄袭古人,甚至扑风捉影编造历史,以求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5.
明末瞽人唐汝询选解唐诗,勒为一书,是为《唐诗解》。其所选受高榛《唐诗正声》及李攀龙《唐诗选》的影响,试图整合高、李二选之长,选出“于唐诗或庶几矣”之选本,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仍表现出明代“尊尚盛唐”的主流选诗倾向。然究其选诗标准的生成,则与明末唐诗选本的时代评判有着重大关系。而其诗学理论则上祧严羽、杨士弘,近尊高榛、李攀龙,展现出一条明显的沿袭轨迹。  相似文献   

6.
朋星 《岱宗学刊》1999,(2):21-24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庞大的诗人群体,成就卓,但学史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偏低,事实上,明代李攀龙、谢榛首振诗风,完成了对台阁体的革命:“清初山东诗教最盛”,以王士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领骚百年,庆贺当时全国诗坛中心,应当高度评价明清诗歌,肯定其在中国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7.
李攀龙诗中最多“风尘”与“白雪”意象。“白雪”寄寓他治世与文学革新理想,他有强烈的革新理想,却选择避宦的文学战斗形式,在明后期士子心态里具有典型意义。李攀龙扛起文学自觉前进与朝政黑暗衰乱的负重心态,又以“风尘”渺小轻忽心象反映,既有自喻之悲,更有喻他之痛,集中在文学艰辛与仕宦泥滓感受。“风尘”与“白雪”,是李攀龙心理的悲歌。  相似文献   

8.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9.
徐渭在《南词序录》中把“谢娘”解释为“文女”,李复波、熊澄宇认为“谢娘”与“谢秋娘”关系更近。事实上,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谢娘”、“秋娘”、“谢秋娘”是三个屡屡出现的意象,而且各自有其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重要代表人物,重视“格调”,但他更善于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及其教训,提出了以“兴”、“悟”、“勤”为核心的诗歌创作论。文章从此三概念出发,对谢榛及其创作论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庞大的诗人群体,成就卓著。但文学史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偏低。事实上,明代李攀龙、谢榛首振诗风,完成了对台阁体的革命:"清初山东诗长最盛",以王士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领骚百年,为当时全国诗坛中心。应当高度评价明清诗歌,肯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李攀龙     
《语文教学之友》2021,(4):F0002-F0002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王世贞、谢榛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诗歌以七律、七绝见长。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在《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中,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描绘保俶塔下的西湖;在《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中,以“浮泯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非常传神。  相似文献   

14.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把未婚女子称为“千金”,旧时还有“千金小姐”之称,均含有尊贵之意。但翻检书史,“千金”原本是称男子的。 “金”原是我国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前一镒为一金。有人说当时的金实乃是黄铜。但由于当时铜很少,故千斤铜也是很贵重的了。据李延寿的《南史》卷二十《谢朏传》记载,南朝时宋人谢庄之子谢朏自幼聪慧异常,10岁时即能属文,时人谓之神童。宋孝武帝对谢朏大加赞赏,在巡游安徽当涂时,“敕庄携朏从驾”。谢庄对其子谢朏十分钟爱,常抚朏背曰:“真吾家千金!”这是用千金称男子的较早例证。当然,以后也有父母对最喜爱的子女皆称“千金”的,但一般用于男子为多。“千金”作为女孩子的专称,始于元代,元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剧中有这样一  相似文献   

16.
谢榛诗学批评的系统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明史》卷九十九.卷二八七,列传一七五皆有记载.言李攀龙、王世贞辈“称诗指要,实自榛发也。”其有《四溟山人集》二十卷,诗四卷并《诗家直说》四卷留世,本试图通过《诗家直说》来阐述谢榛对诗歌的发生、本质、艺术构思、鉴赏等问题的系统观点,以期勾勒出谢’榛的诗学批评架构。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我国古代文人的专长与拿手好戏。文人们以自己的文字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现在称稿费),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写作收取报酬,即“写作受谢”起于西汉。南北朝的《乐府诗集》,宋代王懋的《野客丛书》中均记载说:“宫妃陈阿娇被汉武帝‘金屋藏娇’后失宠,别居长门,但她不甘心孤寂,听说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特奉赠黄金百斤,邀其写一篇表达心声之作,相如遂成《长门赋》,献于汉武帝,阿娇遂复得兴,册封陈皇后。”这条记载是史书上有关“作文受谢”的最早记录。作文受谢,至唐始盛,且唐也是渐成风气的时期,社会上出现一批“以文谋生”的文…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19.
《四溟诗话》是谢榛的诗论专著,该书著录了他的诗学思想。在诗论中,谢榛继承前七子诗学传统,主张以声律为核心,彪炳“盛唐声韵”,重声韵的和谐,抑扬中度,推盛唐诗歌虚实字之妙;在诗歌创作和品评标准上则讲求妙在“含糊”,追求“镜花水月”的含蓄蕴藉之境,实开启了神韵的审美旨趣;以前七子格调为准绳,创作上提倡“妙悟”,谢榛继承严羽诗学而创新。他的“妙悟”是一种“渐悟”,并注重体悟盛唐诗作的“神气”和“精华”,以“妙悟”人“格调”,形成一种“活法”,对前七子的格调有所修正。  相似文献   

20.
明末郭濬所编的《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参考了唐汝询《汇集唐诗十集》合编明代具有影响力的唐诗选集的做法,将高棅《唐诗品汇》、李攀龙《唐诗选》两种唐诗选本用新的体例进行合编,且将李《选》独选的篇目及郭濬自认为属于唐诗“正声”而高、李二人漏选的篇目增入。注释及评语方面,高棅《唐诗正声》原编收录评语计27家,以唐宋间最多。而郭濬本精选评语23家,以明代评语最多,高氏所收评语大多汰去。此外,郭濬又将高、李两种选本中属于“平调”的诗作别编为附录,附于每卷之后。选诗的增删和评语的辑选,体现了郭氏作为晚明唐诗选家有别于明代前期以高棅、李攀龙为代表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