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判精神是指一种“以社会本身为对象的人类活动”,这种活动视“人类活动的合理组织”为己任,倡导一种以反思和质疑为本质特征的批判意识,其目标在于追求“社会的合理状态”和“所有个人的幸福”。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开展新教育实验工作.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筑《历史与社会》的“理想课堂”,近段时间来,我们根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组织了课堂教学的专题调研活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细节性的课堂问题,如对学生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3.
困惑一: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行吗? 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作出了总体概括,使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获得了真实的历史内涵和理论意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与其相适应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就必然地表现为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教育要承担起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的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就必须超越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真正走向社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目标确立在世界性、人类性的主题上,并围绕主题进行有意义的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考核的法规性文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种主…  相似文献   

6.
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的转变和优化,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托作者多年来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活动式课堂”教学,以作者在教学《从地图上看各具特色的典型区域》为例,对“活动式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进行了实践说明,对“活动式课堂”教学在提升学生空间感知素养方面产生的意义进行了理论性分析。文章最后,对实践研究进行了策略性反思。  相似文献   

7.
一、理论框架——活动理论(Active Theory)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传统”,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Kuutti,1996)。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它强调用文化、历史和辨证观点来理解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3)。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将经济活动称为人类的“第一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页)。可以说.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不但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一种活动,历史课堂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是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操练得来的。我们把这种操练叫做“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活动,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的一种活动;是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发展的一种活动;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一种活动;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只是一个组织、指导和服务。而我们把教师实施这个活动的过程叫做“活动教学”。“活动教学”应多样化、生活化,更应该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呢?  相似文献   

11.
吴必煌 《上海教育》2007,(5A):59-60
户外体验性教育活动的组织,是一个“放”与“收”的艺术。与“总——分——总”的活动过程相对应,在户外体验性教育活动中存在“放”与“收”的矛盾。这是校外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必然存在的矛盾,是由体验性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的。与课堂教育不同,在校外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一个大空间中组织教学活动。在活动中的一部分时间,教师必须让学生脱离自己去活动,必须给学生以活动的决策权。这就是教学的“放”。但教师又必须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活动上而不是分了心或干脆无所事事;不出安全事故;准时集合,按时完成任务等。这就是教学的“收”。“放”与“收”的矛盾,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东方绿舟的定向越野,拓展培训,野外扎营,智慧大道等课程中都存在。把握“放”与“收”的尺度,是一种教学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根据中外典籍的有关记述.有意识、有组织的考试活动,大约产生于人类由野蛮时代步人古代文明社会之际”。“其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贯穿人类社会古代、近代、现代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时至今天.“人类‘考试已经这样稳固地站定了脚跟.要废除它似乎比取消篝火节或者圣诞节更无可能’.  相似文献   

13.
“交流”不算是一个新名词,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直就存在着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种种交流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对“交流”一语的解释便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然而,“课堂交流”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应专指在特定时空里,师生、生生之间围绕文本,目的明确,并以口语为主的多形式的交往活动。“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更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地图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活动实践需要的产物:它的历史可以说与文字的历史互为伙伴。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古代过去人民在农业生产、丈量土地、兴建水利工程以及在军事等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地图。我国是世界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先人们就用简单的线条在地上或墙上画出狩猎、播种、危险、友邻各地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了人类社会初期使用描绘地形物象的“地图”。地图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原始地图、古典地图和实测地图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那么教师该如何组织、促进学生的阅读?我认为关键在于着力创设对话情境,精心构建课堂对话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发现文本的意义,感悟文本的情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会阅读。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学习中“交流-活动”模式是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对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文化的魅力.在教学改革中,师生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手中,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通过交流,教师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笔者通过对“交流一活动”模式的分析探究,来感受它所带来的课堂优化.  相似文献   

17.
很显然,传播对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教育的传播本质。现代教育属于教育的一定的历史范畴,传播的本质决定着它必然仍是一种传播活动,一种人类社会传播活动,一种“形式化”的组织传播活动。只是,这种传播活动定位的历史范畴是在“现代”。因此,决定现代教育的传播特征的要素是包涵在能够体现“现代性”的事物中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也必然体现这些现代特性,而且将更为突出地发展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18.
论编辑活动的建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缔构编辑观”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对现代编辑活动的考察.进一步阐述编辑活动社会属性意义上的多重性建构特征。分析认为,编辑活动是人类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建构意义。编辑活动通过对作者个体的精神文化创作品的鉴审、把关,是对社会科学文化形态有序的整体性建构;同时通过精神文化产成品对读者心理意识的影响,也是对社会大众心理意识形态的有机建构。因此,编辑活动必须反映社会主体意志,体现社会文明进步需求,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总纲,在社会科学文化形态和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的多重建构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一定意义上说,听课评课活动也是评价,是促进课堂变革、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2005年以来,我们绍兴市历史教研活动依托绍兴市历史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和绍兴市重点高中历史青年教师研修班两个“教学一学习”型组织,对听课评课范式的改革进行了行动研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通过怎样的途径构建起指向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听课评课范式。  相似文献   

20.
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学习是当代多学科共同探索的前沿和热门话题,而且成为关心人类命运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们所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由此推动着全球范围内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化社会的时代潮流一本文从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心理学对学习概念的两种解读入手,剖析了目前学习理论的成就与局限性,然后将学习研究的视野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从个体扩展到团队与社会,分别从教育哲学、管理科学、教育技术学、历史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广阔视野,对人类学习活动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与生产方式同一层次的“学习方式”范畴,提出“学习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和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认为“发展自身的人类学习能力同改造外部世界的人类生产能力(生产力)共同构成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并倡导创建一套能够从历史哲学的广阔视野来透视、解读和预测人类复杂学习活动及其矛盾运动的理论,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人类学习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使我国当前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