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时期一直在温州生活学习,因此温州精神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他在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上取得的成就与温州精神对他的影响有紧密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对郑振铎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的仔细分析,解读温州精神在其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许潇 《林区教学》2012,(5):61-62
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钱歌川,在其长达数十年的翻译实践中,归纳与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在他为数不多的论著中,较少涉及到理论阐述,有关语言学的理论更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对具体翻译实践的剖析。他在翻译论著中提到的这些实用新颖的翻译方法,对英语学习与翻译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基于这一目的,首先对钱歌川的翻译方法做一个梳理,并试图对其遵循与主张的翻译思想做初步探讨,以期更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3.
彭阜民教授不仅是一位译著等身的翻译家,而且还是一位汉英翻译教学实践的探索者。他编译的《翻译导论》是他翻译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本文据此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与学及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对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凡 《海外英语》2012,(2):171-172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以说是翻译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问题。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翻译理论不仅能指导翻译实践,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翻译实践和翻译现象。翻译研究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种范式的合理成分,大量吸取其他学科的学术养分,翻译研究者也必须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有一个辩证稍等额的认识,促进翻译学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知名翻译家江枫翻译了大量著作,他翻译的英语诗歌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世纪也流传颇广。江枫关心中国翻译学科建设,推崇“忠实”和“形神兼备”的翻译观,对当代学界的一些翻译观与翻译实践提出质疑,与诸多知名翻译学者展开论辩。通过梳理江枫的翻译实践历程,分析其翻译理论以及介绍他与其他翻译家的争辩,全面展现这位功勋卓著的翻译家。  相似文献   

6.
杨会玉 《海外英语》2014,(18):156-157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刘会然  王繁 《海外英语》2016,(4):104-105
按照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翻译机构在其场域中带着惯习和各种资本进行权力的博弈,影响翻译实践。翻译机构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以及翻译机构场域内部存在关联互动,以保持翻译机构场域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并推动翻译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翻译家李文俊在翻译取材上兼顾主流文学与边缘文学,体现了翻译生态整体观;他边创作,边翻译,边研究,三事共举,实现了共生与互生的生态翻译观;它的翻译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体现了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奈达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翻译家和译论家,他的主要翻译实践在于圣经翻译,由此演化出他的翻译理论,功能对等是他翻译理论的核心,对于实践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的翻译理论的诞生对于翻译学建设十分重要.但是他的译论远非完美,本文将对奈达译论做一番梳理和评介.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是西方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他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见解,并且提出了对如何做好翻译工作的建议,这些方面对于研究翻译理论并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该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探讨奈达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以及这些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穆旦翻译诗歌的实践和前人对其翻译的文献研究,对其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为特色的翻译艺术进行评析,即坚持"从心所欲"选择文本,并"不逾矩",以娴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经过岁月抚育的成熟胸襟,使译文达到成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王佐良诗歌翻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王佐良的诗歌翻译理论,指出其诗歌翻译理论集中体现为“以诗译诗,诗人译诗”,在翻译实践中王佐良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今天的翻译界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8.
季羡林不仅是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越的翻译家,但目前他的翻译思想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探究了季羡林的翻译实践活动,总结了季羡林翻译观的五个主要方面。最后指出.季羡林的翻译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既是政治领袖也是文人学者。作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翻译家,他不仅从事过翻译实践和翻译组织活动,也进行过翻译研究活动,形成了“翻译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翻译思想,在翻译的态度、“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译”与“意译”的辩证关系、译文的可读性要求和译名的统一性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杜家怡 《培训与研究》2008,25(7):126-127
庞德是20世纪西方杰出的一位意象主义诗人,也是备受争议的译者之一。庞德翻译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庞德诗歌翻译的实践,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造诣;可以说,庞德的翻译作品和他的诗歌创作是相互辉映的。本文旨在透过庞德诗学中的“三概念”理论来分析其翻译思想,从而为诗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