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陶器器形与纹饰对比的角度分析,宝墩文化一期中共有的17种典型陶器类型,以及陶器上的纹饰都可从长江中游的三峡东邻地区找到它们的来源。宝墩文化与峡江东部地区的锁龙遗存相似,都是高庙文化、大溪文化的继承者。其原因可能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由汉水以东地区开始兴起,将原大溪文化居民排挤到峡江地区,并进而使得部分大溪文化后裔远迁成都平原。过去一些研究者认为虞舜驱逐三苗至三危,三苗人再沿岷江向南进入成都平原,现在看来,这种设想可能于时间不合,因为尧舜禹时代大约距今4300年左右,而早在4500年之前,三峡东邻地区的先民就已经来到成都平原繁衍生息。马家窑文化、营盘山文化受周边各种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类型及纹饰也来源于三峡东邻地区。  相似文献   

2.
同处于四川盆地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单元内的中坝文化与宝墩文化,虽然在遗迹、遗物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因素,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却更为明显,而且在来源和去向以及分布范围的中心区域上截然不同,应该是属于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在空间上不同分布,各有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西北缘是界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性的区域地理单元,其地势地貌及文化内涵均具有过渡性特征。本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川西北高原包含彩陶因素的新石器文化在年代及文化系统上均有差异,应属于四川盆地土著文化系统,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1段以白水寨遗址主体遗存,与营盘山遗址上层部分地层单位出土陶器特征相似;第2段首先发现于沙乌都遗址南区,下关子、大水洞、高坎遗址可归入此段;第3段以绵阳边堆山遗址为代表。本区龙山时代聚落遗址可划分为河谷台地型、山间坡地型和洞穴型三类,各类型遗址的性质不尽相同,从而构成这一地区较为完整的聚落体系。四川盆地西北缘龙山时代考古新发现对于探索古蜀文明的渊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前时期文化差异较大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川东地区的哨棚嘴文化,商周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而逐渐衰落。伴随而来的是成都平原新的考古学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诞生。三星堆文化涵盖了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在此背景下一个统一的考古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在夏代晚期形成。形成后的巴蜀文化区,在长江中游古文化催化下,原有两个区域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使得这两个同处于四川盆地的古国在民风民俗、社会状况、文化特质变得十分接近,逐步完成趋同发展、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以往研究,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一直较为连贯,不存在明显的间断,且各个区域的文化面貌较为一致,不存在分区现象。然而,很少有学者通过建筑遗存去验证这一结论。本文尝试将成都平原现有将近150座先秦时期建筑按照建造技术的不同分为沟槽式、干栏式、柱洞式和烧土类四大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所在层位关系将其分为五期11段,分别对应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的相关期段,但其演变过程与考古学文化发展过程并不同步,不同区域的建筑特征也各有所区别,意味着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文化格局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划分不同区域的。此外,高等级建筑目前只见于大型聚落的核心区域,一般建筑则分布相对较为随意,且有原址重建现象和不同遗迹集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成都平原宝墩文化时期普通居址的形态进行分析,认为在宝墩文化二、三期之间居住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大型近方形房子和多间排房为主转向以双间房和小型单间房为主,普通居址向小型化发展,其动因当源于技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家庭结构的分化。大型建筑基址的不同朝向则与不同家族的方向信仰有关。丧葬习俗的变化在宝墩文化三、四期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宝墩文化四期墓葬的随葬品不论种类还是数量都较前三期有增加,当受到了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巴蜀文化研究丛书>现在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分别由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专家编撰的丛书,向各界读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精深内涵.  相似文献   

8.
2002年对茂县凤仪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勘探和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考古又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在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殉坑的可能属于大型广场性质的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屋基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从而为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大型中心聚落与中小型聚落的时空组合关系、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互动关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营盘山居民虽以定居农耕为主要生业方式,狩猎及捕捞业也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手段。围绕彩陶制作的装饰和造型艺术,尚红、人殉及猎头等习俗,是营盘山居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绝妙陶瓷动四方——陶瓷于文化传承及文化交流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器出现于史前人类,瓷器源于陶器却精于陶器。史料证实,瓷器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产物,是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文化,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陶瓷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与历史见证,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上游文明进程略论——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墩文化(或称三星堆一期文化)一三星堆文化一十二桥文化一晚期蜀文化,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古蜀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以至融合的历史轨迹。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进程上,集中代表了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