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3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实践本体论优越于物质本体论.以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的方式论证自然本体论,并不符合本体论的本意,也不符合哲学区别于科学的本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关怀人的感性现实生存,在本体论中就应该展示实践的内在矛盾,而不应仅仅一般性的强调实践."对象化"范畴比"实践"范畴更能深刻揭示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矛盾,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更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 ,非传统的自然本体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崭新世界观。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本体论意义 ,对实践及其地位的探解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辩证地理解人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变革。它的哲学变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哲学自身的存在方式,是实事求是理论原则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建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通常是把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作相互对立的理解,本文在对本体论的含义作初步分析后。结合自己对物质和实践的关系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理解,认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之中。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作为“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命运,指出传统哲学本体论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独立的哲学本体论,但它科学地回答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本体论否定一般唯物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局限于历史观,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重视实践,给实践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以科学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就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而不在它们之上或之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体论哲学由盛到衰再重新掘起的历程表明:所谓本体论在当代的“复兴”,不是对旧有本体论形态的回复,而是对哲学本体性质的重新规定。实践观点对于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实践的这种本体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本体论是一个过程本体、关系本体。它是以人的实践、人的本质和人的世界彼此相互关系和运动过程来实现人的本体论境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即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人类灭亡之后世界的本原为物质,在人类社会却是实践本体,当然这种实践是物化的实践,其本质还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问题是最具哲学特色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与改造是其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的重要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认识与研究关涉到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问题,因而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并尝试进行评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文化精神的会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尊重实践、服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共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世界在层次上有本质的区别,在内容上则有惊人的相似;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都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对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中逐渐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展开中,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只是"学理"上的道路。在实践中,它们紧密相联,交互作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理论,是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能够反映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与时代发展、新的实际的结合,它是实践之树的奇葩,是进行实践探索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实践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个科学而完整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哲学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单独的研究视域都曾一度宣称唯有自己才真正切中了当代社会实践的时代主题,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因而代表并引领着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未来走向.其实它们都只是在很有限的程度上把捉住了时代特征,也只是在狭隘的视域中体现了时代精神,因而无论如何不能替代整个哲学体系而发展.唯有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作为共同的时代立场,才能实现内在融通、和谐共进和向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回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没有完全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叙述方式与内容稳定而又陈旧,脱离原著。其重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以原著为生成点,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本,以批判创新为准则。立足马克思主义原著,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哲学重构教科书体系,是一种回应课堂教学需要的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理论思想方面的兴趣相对降低,一味追求实用,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所以,只有梳理好存在的各种矛盾.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既是实践的也是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实践论与马克思存在论的结合,建立实践存在论美学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是物质实在性与精神实践性的统一,而又以精神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艺术和审美就是一种精神实践.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就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传统出发,而不是从主义出发或从本本出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反映时代条件的新变化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其中,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的新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不竭动力;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内涵;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发展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挽救民族危机、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恩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为这一结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问的相通相近之处又赋予它们以结合的理论上的可能。在中国共产党这一结合主体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服务中国革命为宗旨,科学认识、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