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把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但目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时,依旧将过多的练习当成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接受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手里拿的是新教材,上的却是传统课。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1.加强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课本难以读懂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地讲、满黑板地写,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  相似文献   

2.
宦玉洁 《学子》2013,(4):43
每次在批改完作业后,常听有的老师抱怨:"这个题目这么简单,他怎么就不会?""这个地方怎么就不注意审题呢?"有了这样的想象,我们教师应当反思,不能一味责怪学生。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往往例题讲了一大摞,课件做得很炫目,整节课老师忙得团团转,学生看得眼花缭乱。数学课堂成了题目的海洋,学生的课本似乎退到了幕后,只有在做课堂作业时才被老师记起。教师常常只关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图形的规律、计算的方法等,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与思  相似文献   

3.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长期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根本。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本是教学之“本”,阅读数学课本同样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阅读课本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很有利。具体来说,教师应该:首先,要强调阅读课本的具体要求,如课前预习课本,听课时勾勾画画课本,做作业前翻阅课本,复习时温习课本,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本内容(包括习题)就理解得透彻,…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传授与增减知识的关系,发挥教材的功能,坚持在课本上苦下功夫,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就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现就此谈些心得.一、从课本概念的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原因之一是教师在讲课时很少阅读课本,使我们的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  相似文献   

5.
由于数学其独有的特性使然,其学习方法亦有不同于其它学科之处,今试述之,以作引玉之砖。 一、听读法 学生通过所取教师讲课和阅读课本或其它资料来获取知识的方法叫听读法。阅读数学课本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如此,可以较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很难彻底理解。学生阅读时还需老师启发指导,给予必要的讲解。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 ,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增加能力的关系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 ,就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 ,笔者就如何以课本为纲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题谈点看法。一、重视教材的阅读 ,培养学习能力。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这除了数学课本难以读懂以外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 ,也很少阅读课本 ,喜欢滔滔不绝的讲 ,满满黑板的写 ,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 ,课堂上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课本 ,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可以从书中字…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逐渐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猜测、探索、验证等一系列良好的数学活动在课堂里频频闪现。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谈到数学阅读,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更多的是需要思考、探索,即使是阅读也是简单的读读题目。阅读更多是属于文科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其实是对数学阅读的误解。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会做计算题,但是看到应用题就头疼,不会分析。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读到一半,学生就会做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欠缺。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类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导学生水,强对数学课本的研读。目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冲击下,数学课几乎成了“习题课”,由于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混淆不请,致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日趋下降,对老师过分依赖,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课。如果给3~5分钟阅读有关内容,只有的学生可以读完(当然不排除没专心读这一声)。学生很不善于通过阅读课本获取知识,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和连续性极强,一环紧扣一环,所以…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只是把数学教材当成习题集,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阅读教材成为老师的专利,学生只要听懂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0.
实施课程改革几年下来,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收到抽屉里,身体坐正,这一节课我们研究……”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课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一文中提及了这种现象,他把这种“无看书”的现象与“无板书”、“无作业”合称为“三无”现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老师不让学生翻课本进行阅读呢?  相似文献   

11.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数学课本很枯燥!确实,说到数学,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单调琐碎的计算、生涩复杂的应用题。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本职工作上成为一名“艺术家”,因为“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打动”。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2.
如今,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喜欢“题海战术”,忽视了数学阅读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这导致部分学生,尤其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在解题时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准确获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害怕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看不懂综合性强的题目;经常粗心;一段时间后碰到相似的题目,甚至是原题,仍旧不会做,但教师一点拨就豁然开朗,等等.  相似文献   

13.
黄琴 《湖南教育》2005,(15):29-29
有家长常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应用题不会分析,有些题目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家长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阅读乍一看像是语文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也离不开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课后阅读,提高学习兴趣课后阅读是优化课堂教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到“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觉得无从入手。学生家长也反映孩子初中数学不错,但到了高中在数学上花的时间最多,但成绩却不好。在课堂上,当教师分析完一道题目时,学生恍然大悟。事实上,对不少问题的解答有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正>衡量一个教师的讲课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看他是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及思维的深度如何。在讲课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具体说来,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注意课题的提法,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初中讲“比重”概念时,如果我们机械地按照课本提出课题,学生就必然会思考“什么是比重”并等待着老师的讲解。这时老师会被迫过早说出比重的定义,接着就是比重怎样计算,然后演示测定比重的实验,最后用习题来巩固。这就无可避免地要采用注入的方法。假如我们在讲比重时,首先提出“通常说铁比棉花重,铜比木头重。这种说法在物理学  相似文献   

17.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都熟悉如下带框框的图:这是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关于“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中,各种版本的教材经常选用的看图列式题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指导学生列出算式1+3=4和6-2=4,要是学生列出其它算式如:4-1=3和4+2=6,此时准会有一些老师义正辞严:错!特别是在讨论后者那带虚线框框的题目时,有的教师竟打出“依纲靠本”的旗号解释说:如果那个框框变为实线()时,才可以列式4+2=6,用了虚线的框框()就一定要列成减法式子。如果这样的解释符合课本意图不算错的话,那么使…  相似文献   

18.
黄琴 《辽宁教育》2005,(3):42-43
有的家长常跟老师说,孩子做计算题还行,就是解应用题不会分析,有的题孩子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我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孩子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阅读看似语文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也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9.
教法忌单一     
前些时,去某中学听语文研究课。授课教师在讲解语文基础知识题目时,前一个题目是由教师直接揭示正确答案,后一个题目却有意绕了个弯子,先以肯定的语气讲一个错误答案,有些学生为之一愣,迅即指出“错了”。老师便抽学生回答,学生答得不甚了然。此刻老师才一板一眼地讲解正确答案。学生完金懂了,也会心地笑了,方知这是老师讲课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读”的作用。语文课本需要阅读,同样,数学课本也需要阅读,那么如何去阅读数学课本呢?首先,阅读要有目的。阅读数学课本要带着问题去读,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时,才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认真地去读,去思考,达到阅读的目的。其次,阅读数学课本要读、思、问相结合。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不可能完全读透、领会课本知识。读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在读中思、思中问、问中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