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l.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各段落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教师板书题目后问: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黄河象的有关资料,现在谁愿意展示给大家看?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图片、文字等均可。教师还应注意问学生:你从哪儿搜集到的?一方面肯定该生会学习,另一方面启发其他学生:课外学习资源丰富,图书、报刊、电影、网络等都可利用。教师…  相似文献   

2.
一位哲人曾经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打开语文封闭的门扉,让语文与生活接轨,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气息,这是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理念。《黄河象》是人教版第十册中的课文。课文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我们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科学家是怎样  相似文献   

3.
《黄河象》系酷似说明文体的记叙文,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内涵。本课教学的着重点应通过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展思维教学宜置于“四定”控制之中。一、定序控制。定序控制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粗略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黄河象》一课采用了引叙故事的笔法,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段介绍黄河象化石的形象特征,为黄河象的来历提供依据。第二段讲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来历的假想推理。第三段则交待黄河象化石的发现,定序控制应把住这文路而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河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外形特点,科学家对它来历的假想以及它的发掘过程和科学家假想的依据。我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思考·练习”是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课文的“思考·练习”都有3─6个题目。思考题侧重于提示理解课文的思路并注意和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相呼应;练习题侧重于引导对课文中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对生字词的巩固和运用。 按习惯的教学方法,一篇讲读课文,首先是扫清生字词,接着是按次序逐词逐句甚至是逐字分析课文内容、情节,最后才是让学生动笔做“思考·练习”。然而有的“分析”超过时限,只得让学生把“思考·练习”当作“家庭作业”、“课外作业”来完成。这样课后思考练习题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赘特。 一、发挥“思考·练习”的目标性的作用 “思考·练习”是一篇课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启发学生自学的思路,为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教师备课时,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课后“思考·练习”,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思考·练习”,使学生明确目标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理解课文内容,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去读书。如教学人教版五年制第10册《马踏飞燕》一课,教师在掌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借助“思考·练习”,进一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6.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鳔、略微、启发、“柜子”的意思。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认识第三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练习用“……能够……,也能够……”造句。3.能够说出潜水艇有哪些地方象鱼;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时间:2课时。  相似文献   

7.
《琥珀》一文从万年前的形成写到万年以后,琥珀被渔民发现,并写出了人们据以推测的情况。文章写远古之事,虽属假说(推测),但上有“来龙”,下有去脉;前有“交代”,后有“着落”,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科学小品文。学生学习过《黄河象》一文,有了一点关于化石的知识是学习这一新课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课前复习《黄河象》,再预习本课。教学时我这样安排:先认识琥珀的样子。小学生从未见过琥珀,可是又没有直观教具,根据学生求知迫切的心理,先引导他们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8.
《珊瑚》(第五册第3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它介绍了有关珊瑚的一些知识。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和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试提出如下的教学设想。 1.教学的目的要求学会本课15个生字,懂得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有的象……有的象……有的象……有的象……”句式描绘事物的形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初步懂得有关珊瑚的知识,并了解珊瑚岛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喜欢读书,而且要专心读书,才能增长知识,长大成为一个有学问,对祖国有用的人。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0.
《小英雄雨来》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根据本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课后“思考·练习”,本课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为:①重点训练: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小英雄雨...  相似文献   

11.
一、正确定标策略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创”。一句话 ,无论怎么创 ,都要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有利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这是衡量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成败的重要标志。以《黄河象》的教学为例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假想黄河象还有哪些可能失足落水。学生可先发散思维 ,然后再聚合———但无论怎样推断想象 ,都必须根据黄河象骨架的完整和斜插在沙土里的姿势合理展开。进行这一训练 ,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科学小品文介绍知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 ,为同学课文的学…  相似文献   

12.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大纲”已为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必须分层次落实具体目标。当然实现总体目标的层次很多,这里就课后“思考·练习”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有的放矢理解课文内容  我认为,课后“思考·练习”就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准绳,如果离开了“准绳”,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就会加大,交给学生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就一篇课文而言,如果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认真领会了《教参…  相似文献   

13.
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该教什么,应该说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教材的编排意图很明确。单元“导读”规定的单元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了解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并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作文练习。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只要求学生弄清三个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2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3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如果从积累材料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环保色彩十分鲜明的文章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第七册教材《全神贯注》一课,其教学的重点:一是理解最能表现主人公全神贯注的有关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三是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这三个重点,前两个是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主要是理解、体会重点句段的意思。教学这一重点,应首先明确: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段”等阅读基本功。教学时,应让学生运用这些学过的“基本功”比较独立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句段,教师只在个别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力求让学生自悟自得,使他们在经常不断地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功中,…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2.学习作者在叙事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真挚”、“意外”这两个词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相似文献   

16.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 ,认识本课的 2 0个生字 ,学会其中的 15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如 :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2 .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学习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掌握生字中出现的新部首“土、彳、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很多、到了”练习说话。 2.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培养观察能力。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从而教育学生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要动脑筋,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相似文献   

18.
《鲁班学艺》(六年制十二册)是一篇阅读课文。让学生懂得鲁班学艺的决心,耐心、细心、专心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阅读理解呢?我设计了以下几道趣味填字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入理解课文。例:“他拜别了爹妈,骑上马直奔西方,越过一座座山冈,趟过一条条溪流,一连跑了三十天,……”这一句表现了鲁班拜师学艺的[决]心。1. “他左数四百九十九条,右数四百九十九条,选中正中间那条小道,打马跑上山去。”共九百九十九条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1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  相似文献   

20.
自学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复式教学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一、适当增加动静层次,增设自学环节。我对教材采用了分层处理的办法,将两复式的动静两段结构,改为三段或四段结构,适当增加一些动静段次,为学生建立和增设自学环节。我设有三个性质不同的自学环节。1.授前预习性自学。新授前,我采用动静两个年级齐设预习自学。“动”年级,一般由教师提示本课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明确第一次“动”的自学要点,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学看书预习,对教材心中有个底。“静”年级,教师根据本课或本次“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