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谐性等特征。汉语言文字则具有音乐美、形象美、意蕴美和情感美的审美化特点。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汉语母语的优势,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化特点,使学生真正感悟汉语言在语音上的音乐美、体会汉文字的形体美、体味汉语言语词的意蕴美、热爱文章中的情感美,从而深化语文审美化教学。  相似文献   

2.
汉语文本体即汉语言文字的意象美,是指作为汉语文本体的汉语言文字充分体现了人们的主观想法,并与其表现的客观物象达到了完美的融合。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简约美和繁复美两个方面。为此,在汉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汉字的分类教学、意象赏析的教学以及教师语言的寓深刻于形象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汉语文本体即汉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不仅存在,而且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旋律美等特征。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发音、朗读、吟诵等训练,以实现学生对汉语言音乐美的精确把握与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挖掘汉语言文字的美,让小学生爱上汉字,喜欢学习母语呢,这是小学低年级教学首先应该重视的问题。《识字8》是由五句谚语组成的,不仅形象地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天文和气候方面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初步了解谚语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质朴的艺术形式,其字里句外都蕴涵着汉语言独特的美。一、感受汉语言的韵律类本课为谚语,韵文味道很浓。从音韵学的角度说,谚语具有平仄押韵的特点。首先,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以…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而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特性,探索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建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教学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说诗味     
诗(包括传统古诗词曲和新诗)是美化了的简练的文字,具有音乐美、形式美与意境美。诗的美是相对的,因主客观的人、时、境不同而不同。诗不拘一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7.
毛懋 《华章》2013,(19)
汉语言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同时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文字相结合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是由汉语和文字的特点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文化。汉语言文学的特性以及中国文学的风格,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揭示了汉语言文字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巧平  王超 《教师》2023,(3):111-113
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必备的一项关键能力。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对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作者所在的课题组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从汉语言学习态度、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等多个维度对高职学生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与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建立以标准化测试为基础的考评体系等建议,希望能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岩 《绥化学院学报》2014,(12):134-137
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应用型的定位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依托自身人文底蕴深厚的优长,结合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构建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汉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意义,记载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汉语言的传承离不开汉文字的记录;汉文字的推广离不开汉语言的沟通。两者可谓并肩作战,相互依存,进而形成现在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文学是寄生于汉语言文字学的,是汉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它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表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汉语言文字的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课堂实录[问题导入]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汉语言文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好了的同学举手发言。(多媒体显示)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早梅齐己(唐)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生1:用一个"独"字最能体现诗题中的早字,因为"独"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在这里就是没有第二只梅  相似文献   

12.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虽然感情较为平淡,但基本都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水平,合格率较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极少数语感较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较之低年级呈退化趋势。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学生只有在反复吟诵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汉语言文字独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才能揣摩出文章思路的逻辑美、文字结构的严谨美,才能品出文中味和文外意。  相似文献   

13.
用美的眼光看待诗,则会不知不觉地步入诗中画境,虚虚实实,亦幻亦真.诗的魅力在于文字,或哀怨、或沉吟、或高亢、或孤寂,都是诗人心中对“美”的向往.而诗境,即心境,是附着于文字之上的诗人的灵魂.即使物换星移,诗人故去了,但当时的心境却永远尘封于一池清泉、几行白鹭的画境之中,等待懂他的人来探寻.因此,解构一首诗并不难,难的是走入诗人的灵魂,感受诗境之美,领悟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学生作文中时常出现不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一些用不规范汉语写出的高考作文也引发人们的热烈争议。教育部以文件的形式,重申高考要"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这是在提醒、告诫中学生,平时作文和高考作文都必须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一、中学生作文中不规范汉语言文字的类别  相似文献   

15.
屠国平 《现代语文》2010,(5):127-129
中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引来了社会舆论的颇多质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材料抽查等方法,对中学生的汉语言文字能力进行了调研,对造成中学生汉语言文字能力低下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建立在教师对汉语言文字的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础上。不了解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说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我们不妨从两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方面进行考察,即未经组织的汉语言文字——字的形、音、义方面,和经过组织的汉语言文字——语法、修辞方面。  相似文献   

17.
由汉字特点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研究,在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中,汉语言文字以其作为象形、表意文字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汉语、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语言文字除了音、意,还有形,而且形是汉语区别西方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特征。拼音文字的书写符号只是一个抽象的表音符号并不直接表意,音、意之间并无逻辑联系;汉语言文字的书写符号则可以形会意,传达出与之有某种形象上联系的关于实物的概念。可以说,汉字的象形特征使中国人思维的直观表象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字往往就…  相似文献   

18.
吴奔星先生的诗歌创作是他从事诗歌创作70多年心灵轨迹的写照,体现了其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他的诗歌创作、不但有充沛的激情,而且具有学者的睿智;在新、旧诗体艺术优长的相互吸收与融合方面也作出了卓有建树的探讨。在诗歌理论研究方向,“诗美鉴赏学”的建立和诗歌的虚实美学理论的提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汉民族和而不分、浑融无间的“一元化”思维模式,决定了汉语言以神统形的人性,并由此衍生出汉语言多义性的特色。语言也是学的第一要素。在汉民族独特的思维、语言背景下,多义的汉语言对中国学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形象、意境、主题的朦胧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重抒情言志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探索、反省中,更能剖析、领略深具传统化特质的多义的汉语言、模糊的汉民族思维和朦胧的诗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该诗自问世之日起,即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意境美,赢得了学界诸评家的一致赞誉。然大体而言,人们的评析多着眼于文字与意境本身的美感,而忽略了诗在语言认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