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门宴》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是因为可供咀嚼的要素很多,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的笔法多样,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等。其中,活灵活现的人物对话描写尤为精彩。笔者认为.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探究人物的心灵世界.不失为解读文本、启疑凝思、激活课堂教学气氛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主人公刘邦、项羽更是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令人信服。下面就通过鸿门宴中对他们语言、行为的描写,简要地分析其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言文.虽然教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有新的理解和发现.尤其是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某些细节时.觉得真是大有文章。其实,细节是作者在文中刻意安排的内容或必不可少的交代.读懂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著名片段。学习本文就要对刘项两阵营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四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欣赏到太史公精妙的构思技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涉及的人物众多,而且人物特色鲜明,形象各异。以家族族谱、判词内容、人物性格为重点等方法去解读《红楼梦》人物,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比较好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6.
史上最牛的宴席当属鸿门宴了,鸿门宴对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相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鸿门宴》,主要描写的是宴会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本文让学生学习文本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分析人物性格,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了解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一、鸿门宴的形象对比艺术鸿门宴既是历史实录也是楚汉相争的艺术再现,如同一部多幕剧,故事情节曲折且引人入胜。同时,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形象鲜明。在《项羽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作为《史记》的经典片段,入选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仔细理会”板块,其文本阅读难度不大,可以让高一年级学生细细品读、好好领会.通过对曹无伤这个诸人口中的“细”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一节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节选,故事情节完整,结构十分严谨,文字传神,人物呼之欲出。在楚汉双方人物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中,能发现文中人物的个性十分鲜明。一、主帅刘邦、项羽的对比刘邦、项羽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上溯到他们起事之前。他们看见秦始皇出游,(项)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史记·项羽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关于项羽的文章总共选了两篇,一篇是必修一的《鸿门宴》,另一篇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的《项羽之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讲授鸿门宴时对其刻画人物之方法并没有过多的思考,只是肤浅地认为司马迁在着力刻画项羽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也正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不果断导致了楚汉鸿沟的形成,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经典的场景描写,亦是司马迁文学技巧体现比较充分的重要篇章。在整个描写中每个人物都是出彩的,刘邦的“退”项羽的“默”、范增的“急”、张良的“智”都是为人所常乐道的。然而还有一个人物塑造得也非常精彩,那就是樊哙。  相似文献   

12.
《吴越春秋》创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体系,其人物可以分为三类:中心人物、辅助人物和过场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形成了一个具有系统联系和性格对照关系的形象整体,初步具有了长篇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第二册《鸿门宴》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和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二”、五个“三”、四个“四”。  相似文献   

14.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精彩篇章如百花盛开,艳放其中,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宴》便是其中一朵。它展示了秦汉之际刘邦、项羽两支武装力量的初次对抗,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人物的丰富性格,预示了项、刘的不同命运。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涉及事情经过较为复杂,人物也比较多,在叙事上跌宕起伏,相当精彩。然而,《鸿门宴》之所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恐怕原因远不止此。《鸿门宴》在叙事之复杂的背后,折射的是人生境遇之复杂与险恶:外有强敌压境,内部又不齐心,有人玩无间道不说,还有人出馊主意。但是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鸿门宴就好像一个包围圈,冲不出去,你就玩完;冲出去了,或许就是另一片天地。鸿门宴就好像是一个命运交叉点,尘埃落定的时候参加者们回想起来,也许会有命运从那一刻已经注定的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总有它内在的逻辑,要么是情绪所致,要么是个性驱动,要么是情节需要。教师需要透过表象,揭示和领会它背后的信息,才能更准确快捷地完成对作品的深层解读。我在分析《鸿门宴》人物时,就抓住两个词,一是项羽的“大怒”,一是刘邦的“大惊”,通过它们构建课堂流程,洞悉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传统的成王败寇的观念,人们对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口诛笔伐。本文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历史背景、宗法关系,以及《史记》的写作方法互见法等角度对《鸿门宴》中的项羽作一重新解读和客观评价,以此探讨其身上凸显的英雄本色。  相似文献   

18.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鸿门宴”这一楚汉斗争中的关键大事。《汉书》是依《史记》增删改易而写成的.写作时间又相距不远.但二者在语言表达上却大不相同,彼此异趣。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比较研究的极好材料。本文试通过《史》《汉》两书所写“鸿门宴”的比较.来认识这两部史学巨著的不同。进而理解《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这一精彩片段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何莉 《现代教学》2009,(11):32-32
《鸿门宴》是一篇常教常新的课文。我曾阅读过很多课例,自己也教过好几次,不同的课例有不同的精彩。有的采用人物两两对照的方式,来解读这场政治斗争胜败的原因:有的从项羽的悲剧性格入手,引导学生探讨人物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关系等。在最近的一次教学中,我又有了新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名篇,是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更是家喻户晓的绝唱。长期以来,《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一直是教育者研究的对象。从文学角度来说,《鸿门宴》这部经典,所呈现出的内容,代表着各个人物之间的性格碰撞。项羽的勇敢无畏、豪放果断;刘邦的机智冷静、狡猾多变;张良、范增的足智多谋、赤胆忠心;樊哙、项伯的侠肝义胆、忠诚护主。性格决定命运的信条下,每一个人物因性格差异,走向不同的结果。作者对《鸿门宴》的构思,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每一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各个人物性格,体现在文章一言一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