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线运动历来是教学的难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思路,是解决曲线运动的有效方法之一。而本实验是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重要突破口。但是按教材提供的实验器材与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蜡块移动速度、玻璃管的移动速度很难保证匀速或匀变速;②蜡块的运动轨迹无法保留下来,不便于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有两个演示实验 ,一个是第二节演示运动的合成 ,另一个是演示平抛物体的运动。按教材上介绍的方法做这两个实验 ,很难收到预期的实验效果。我们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对此实验进行探索与改进 ,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该实验按教科书提供的实验方法演示时 ,红蜡块在玻璃试管中上升不是作直线运动 ,而是在开始运动时摇摇摆摆 ,继而又“歪着身子”上升 ,因此无法说明它的上升是做直线运动。为此 ,我们做如下改进。1 1 玻璃管的制作利用废…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运动的合成演示实验在演示时存在以下缺点:①由于是手动,移动玻璃管时不能保证匀速;②演示时连贯性、对比性差;③蜡块运动径迹不能显示。为此,很多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大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实验,显然这样做是不可取的。针对这一现状,笔者根据实验要求,较完美地制作出运动的合成演示仪。该演示仪器操作方便,演示效果理想。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的一个实验,首先要将一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玻璃管,注满清水和放入红蜡柱后用胶塞塞紧开口端(下称红蜡玻管)。注满清水的玻璃管,由于水压的作用,其开口端用胶塞确难塞紧。《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9 P28刊登的“物理实验小改进两则”一文中,新疆伊犁农四师66团中学张芸老师介绍塞胶塞时,同时插入注射器针头消除玻璃管内水压的措施,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1特点和用途本教具是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实验仪器,可用来演示人教版高一物理教材第83页“运动合成和分解”。它与现有的运动合成和分解演示仪的主要区别在于:(1)只在水平方向运用机械传动(即通过丝杆驱动滑块沿水平方向运动),使玻璃管中的蜡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蜡  相似文献   

6.
华东版教材,初二物理第十一章第二节,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用蜡块在水底是否浮起来说明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的压力差。  相似文献   

7.
在讲授物体的向心与离心运动现象时,教材中没有直观的实验,学生对其运动现象的产生认识很模糊,致使对向心与离心运动现象有关的知识很难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研制出了一个“向心与离心运动现象实验器”,用它进行实验观察,学生能十分直观明了地掌握向心与离心运动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为了让学生感受热传导现象,该实验装置是用凡士林或蜡将火柴梗粘在金属条  相似文献   

9.
(1)实验器材 :长纸带 ;方木块A ;托盘B ;测力计C ;砝码若干。(2 )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图 1(3 )实验方法 :将木块用测力计拉住 ,测力计一端固定在桌面上 ,木块A的下面放一长直纸带 ,纸带通过轻绳连接在托盘上 ,轻绳绕过固定在桌边沿上的定滑轮。实验时只要纸带运动 ,不管是否是匀速运动 ,木块A很块就处于静止而达到平衡状态。木块A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前的滑动摩擦力f和测力计向后的的拉力F ,f =F ,因此从测力计可以直接读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改变A上的砝码个数可以较精确的找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压力的正比关系。此外本实验还可…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设计了一个模拟实验,该实验是用琼脂块(内含酚酞试液)模拟细胞,用NaOH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学生经计算、比较不同体积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可预测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物质运输的关系,进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笔者考虑到球体更接近细胞的形状,所以用琼脂球代替琼脂块来完成实验。以前…  相似文献   

11.
带电粒子是微观粒子,它的运动情况很难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实验来进行直观形象展示。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洛伦兹力的真实存在,有的教师设计了模拟演示实验[1],有的教师进行了此类实验装置的研制[2,3]。这些演示仪各有优缺点。如文献[3]介绍的洛伦兹力宏观演示仪,用门型框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16课《热传导》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棍依次粘在金属棒上,酒精灯给金属棒加热。学生见粘在金属棒上的火柴棍依次掉下的现象,知道了什么是热传导。我在组织学生做以上实验时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生对凡士林很少接触,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为陌生,在生活中很难寻觅。二是如果改用蜡做实验,效果则不佳。因为蜡是固态,要先加热变成液态,将蜡滴在金属棒上,再往上粘火柴棍。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蜡的凝固时间较快,火柴棍难以粘上,反而造成整个教室硝烟弥漫,影响了学生健康。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出版社合编的科学第四册《热是可以传递的》一课中“实验与观察”内容安排 :准备长短、粗细相同的三根铜线、铝线、铁线及一根裹有塑料皮的铜芯粗导线 ,酒精灯、蜡烛、火柴等。把火柴用蜡液粘到这些金属线上 ,观察火柴掉下来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热是沿着一定方向由高温向低温处传递的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前实验 ,我发现蜡液粘火柴效果不好 ,而且费时费力。后来我从《教学仪器与实验》中看到陈锋老师的《三个“热学”实验的改进》中提出用猪油脂代替蜡液粘火柴。试后 ,虽然用猪油脂效果好 ,但不便携带 ,且…  相似文献   

16.
平抛运动演示实验的新设计章剑和(广东省东莞实验中学511700)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中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演示实验,是通过在相同高度,同时分别做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A、B,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的现象来说明平抛运动的,...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物实验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用“光饥饿法”提高“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成功率;用“冷藏法”处理大蒜,使大蒜生根“快、齐、多、壮”;用视频技术辅助显微镜观察,使微观实验表达宏观化;用“水浴法”提取绿叶中的色素,使实验取材更广泛,用材更节约。现象更明显;通过实验方法的改进,来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师生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光的色彩"时,最困难的是实验现象不清晰、实验效果不明显。不少教师为图方便就用多媒体来模拟,学生缺少动手的乐趣。下面介绍几个取材方便、学生在家中也能进行观察的小实验。  相似文献   

19.
本演示器适用于小学《科学》教材中“物体热传导现象”的认识及“物体的导热性比较”。既可以做教师演示教具(可在拉环上卡上用吹塑纸剪成的火柴梗,以增加可见度),也可以作学生分组实验教具;而且用蜡环代替传统的凡士林粘火柴梗,防止了自动掉下的现象,使实验结果百分之百成功,实验时间大大节约。本演示器操作简便,取材容易,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容易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20.
在“观察材料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 ,在实验材料的选用上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地区做实验前较难觅到新鲜的紫色洋葱 ,或因学生撕取洋葱外表皮较难操作 ,影响了实验效果 ,本文就一些替代材料与洋葱内、外表皮在实验中的效果进行对比 ,分析这些实验材料在实验中的效果。还尝试用 4 0 %蔗糖溶液进行实验并观察效果 ,以期找到一些更合适的实验材料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1 实验过程( 1 )将新选择的材料分别按课本要求制成临时装片。现以花瓣表皮临时装片为例 ,将制作方法介绍一下 :取一片新鲜花瓣于食指和拇指间 ,用食指和拇指稍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