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的萧军研究曾一度引人关注,生平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都取得丰硕成果,这其中最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的还是萧军自身的人格特征,“文坛独行侠”、“十足的流浪汉”几乎成为萧军的代名词。萧军的这种精神特质对其创作的影响研究也必然受到关注,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刚刚开始,鉴于此,本文选取“流浪汉精神”这一个性特征为视角,试图讨论其对萧军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萧军作为30年代中期走红的作家,他从客居进而移居延安解放区,从毛泽东的"座上宾"到"同情托派分子",再到"文化报事件",在解放区象萧军这样由初期受重用到连续两次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放逐"的现象,实属鲜有,而透过这些政治事件和宗派主义的现象和因素,我们可以看到,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的亲疏冷热关系,以及萧军特立独行的风格。文章主要围绕萧军与解放区主流话语之间的关系,从初期的融合到渐起冲突再到冲突恶化,层层推进展开论述,拟解决这二者间是如何相生相克这一问题,试图为了解和解释一个立体的萧军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5.
鲁迅逝世后,在陕北根据地,如何定位鲁迅精神,毛泽东和萧军分别发表过各自的见解,也曾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了争论,这说明两人在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上有不同的理解。其一,毛泽东和萧军都相信对敌战斗到底是鲁迅精神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是,萧军认为对革命阵营里的"黑暗"也要进行战斗。其二,毛泽东认为,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萧军则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以鲁迅精神为精神。其三,毛泽东在鲁迅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萧军则认为,鲁迅强调的是文艺的"独立性"。其四,毛泽东认为,鲁迅有一个从进化论者向唯物辩证论者,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萧军不承认鲁迅有这个"转变",他认为鲁迅一直是发展的、革命的。总之,这场争论属于革命阵营内部的观点之争,毛泽东主张建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萧军则强调要建设抗日民族战争的文化,文艺与政治要分开。  相似文献   

6.
萧军1978年夏天,我去找萧军约稿,黄沫同去。萧军住在后海那边,房子破旧。这位赫赫有名的文坛强者,在人世间默默无闻已有几十年之久了。我相信他是经得住久久深埋、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他虎背熊腰、面孔红润、目光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东北作家群”的领头人的萧军,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但是他一生坎坷,历尽艰辛,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可是他始终如一地热爱党、忠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活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对这样一位作家,理应深入、系统地研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萧军研究一直比较沉寂,不用说与中国其他现代作家研究相比,就是与“二萧”之一的萧红研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其间,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1980年起,合办过《东北现代文学史料》刊物,在这刊物上经常刊登有关萧军研究的文…  相似文献   

8.
萧军的新英雄主义是其文艺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萧军用来解决内外部思想矛盾,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武器。它产生于特定时期的内外矛盾张力之中,即萧军张扬的个性和现实的矛盾,自身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矛盾。从文化层面看,新英雄主义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作用,对萧军及后来的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巴金与萧军,无论在人的性格、志向,还是在作品的风格、取向上,他们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关于"革命""理想""信仰"方面,巴金崇尚的人文理想之依托是无政府主义,他崇尚讲真话、为人民,一生低调为人为文;萧军也有理想、信仰,不过年轻时的萧军有着"野气",行为方式多欲以一种先觉者、引路人的身份去实践,其在延安写的日记内容就有不少的夸大个人作用或失实之处。萧军是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炽热情感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他交人视友是以对鲁迅尊重为底线与特定基准的,他晚年时向家人郑重嘱托"钟爱鲁迅";巴金并非鲁迅的嫡传弟子,但他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后辈、鲁迅的学生,他对鲁迅的情感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深蕴。在对待后学与晚辈问题上,巴金与萧军都是鲁迅精神的传承者,他们都将鲁迅一以贯之关爱和扶掖青年人、后辈的风范真正去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毛泽东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无疑是两个象征性的人物。一个是精神导师,一个是革命领袖,他们的被接受,深深地影响着每个具体个人对他们的态度。以鲁迅与毛泽东作为精神镜像来研究萧军,从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和情感的认知中,可以映照出萧军本人的精神资源和人格气质。  相似文献   

11.
在辽东文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已有之的侠义精神在近现代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获得了重新勃兴的契机,并被作家提升为民族意识的象征符号。其中,萧军的作品是这种侠义精神与民族意识有机融合的典型外化,同时其作品所塑造的主人公也是萧军个体自我人格的精神投射。  相似文献   

12.
萧军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以抗争精神为主线。围绕这种抗争精神,萧军描写城市底层人的苦中奋起、铺展民族革命斗争画卷、透视"胡子"硬朗人生,表现出对生命强力的高度崇尚,文风也因此显得粗犷、雄浑、强健、刚猛。在粗粝浑莽之间,精细之笔也偶露峥嵘,对人性沦落"层层剥离"式的描绘、对情理"两难"境地的细致透析,都体现出萧军洞烛幽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萧军初涉王实味事件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这是他第一次在重大的公开场合表明自己对王实味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在以后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萧军与延安文化界就王实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其精神世界内部也产生了理性与情感的反复冲突,并引发了他对政治与文艺、知识分子劣根性等问题的深思。萧军本人的性格、新英雄主义精神和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政府的热爱是他在王实味问题上坚持和无畏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正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早已传为文坛佳话。萧军的一生,大半辈子坎坷和多难,其"张扬个性"的"怪异行为"常常被人不解,人们也习惯把这一切归咎于其刚直暴烈、侠骨柔肠的性格,晚年的萧军更是以"辽西凌水一匹夫耳"  相似文献   

15.
三十八年前,当解放战争胜利进行、新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时,在东北解放区哈尔滨的文化界,发生了一场悲剧“《文化报》事件”。从1948年秋到1949年春,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萧军主编的《文化报》和宋之的等人创办的《生活报》展开激烈的论战。结果,萧军被加上反苏、反共、反人民的罪名,《文化报》被勒令停刊。当时,东北解放区许多报刊和各机关的壁报、墙报、黑板报,都开展了批判萧军的运动。萧军呢,也够固执的,一个字不检查,坚决抵制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那时候,毕竟是胜利的前夜,人们以炽烈的激情迎接新社会的来临。欢庆的歌声、锣鼓声,很快淹没了那  相似文献   

16.
萧军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东北作家群中重要小说家之一,文章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重点就和萧军关系密切的三个人--鲁迅、毛泽东、萧红,谈谈这位著名作家人格精神气质方面形成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萧军在他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新旧体诗词,写散文与旅行记,还写过话剧和京剧剧本,而足以代表他的文学成就,使他名列于现代文学史的,还是应当数他的小说创作。萧军以《八月的乡村》驰名文坛之后,他的小说创作便从描写抗日斗争的题材,转  相似文献   

18.
自2011年第1期起,本刊连载作家萧军1940年代的日记(其中5、6、7月缺失),以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参考。日记由萧军家属整理,悉照原稿,其中省略号、人名代号(包括英文缩写和XXX等)均为原稿所有,只酌加书名号,个别明显的笔误则用[]注明。如无必要,不再另作说明。  相似文献   

19.
萧红《商市街》是回忆性题材,是经过时间的过滤和作者情感的沉淀以后创作的,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和心境有关。作品表现的情绪显示了作家家庭情感的危机,是萧红对自我的审视,也是与萧军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