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9,(6):81-81
在一个里德伯原子中,至少一个电子被激发到一个具有非常高的主量子数的轨道中,该轨道将这个原子的电子壳层延伸到远远超过原子核的地方。基于由恩里科·费米1934年提出的思想,最近的一项理论工作预测.这样一个电子从处于基态的第二个原子的散射可能会产生有吸引力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量子力学的计算表明,静电相互作用在多电子原子中的作用与自旋-轨道磁相互作用相比较不可忽略,并对六种此相互作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家界不仅有世界绝美的风景,而且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之高也是世界少有的。 1889年,德国科学家爱尔斯德和格特尔发现了空气中存在负离子后,人们便开始了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空气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的,一般呈中性。大气中的分子或原子在机械、光、静电、化学或生物能作用发生电离反应,即原子外层的电子运动提高到一定的速度,就会脱离轨道远走高飞,当这个“逃跑电子”被其他中性原子“俘获”后,中性原子承载了负电荷,就成为负离子。  相似文献   

4.
自由基     
在我们这个由原子组成的世界中,有一个特别的法则,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原子组合在一起,它的外围电子就一定要配对,如果不配对,它们就要去寻找另一个电子,使自己变成稳定的结构。科学家们把这种有着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叫做自由基。当一个稳定原子的原有结构被外力打破,而导致这个原子缺少了一个电子时,自由基就产生了。当自由基与其他物质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电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16)
本文是在前几篇论文的基础上推理出的观点。文中主要介绍原子的结构及性质,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推理出原子的结构是由不同质量的电子因为因果性作用力存在原子核不同的轨道上,而不同轨道上的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相互作用形成原子的稳定结构;原子的性质是原子核(最外层)轨道上的电子得到或失去表现出因果性作用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等离子体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按一定轨道环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气体原子中的电子在温度或射线的作用下,挣脱了自己的运动轨道而离去,这种现象叫做电离。气体电离后,失去了电子的原子变成了带正电荷的粒子,叫做正离子,离去的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假设在极高的温度下,一团气体中大部分原子都失夫了它原子核周围的电子(通常只失夫一个电子),结果便变成高度电离的气体。在高度电离的气体中带正电荷粒子的数目和带负电荷粒子的数目几乎相等,因此就称作等离子体。任何物质,当温度达到极高时,就成为等离子体。它是物质三态(固态、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电子和正电子的碰撞实验,发现了一个很奇异的粒子——Ds(2317),并且认为它会有利于人们揭开原子结构之谜。 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和中子组成小而致密的原子核,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在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存在一个非常空旷的空间,因为和原子的大小比较起来,原子核的直径要小上  相似文献   

8.
走近反物质     
<正>什么是反物质?就像质子、中子、电子结合起来形成原子一样,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结合起来形成反原子。由反原子构成的物质就是反物质。当你照镜子时,镜中的那个你如果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面前,有人就把它叫做"反你"。科学家想象,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的世界很相像的世界,但它是一个由反星系、反恒星、反太阳、反房子和反食物等一切反物质构成的世界,他们称它为反物质世界。  相似文献   

9.
摩擦会产生静电,这个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欧洲从古希腊开始就已经在研究这个现象了。两千多年来,人们都认为摩擦之所以会产生静电,是因为在摩擦的过程中,材质相对比较软的物体上,原子的外围电子被摩擦拽离轨道,形成了比较自由的电子,这些电子会迁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就导致一个物体带负电,另一个物体带正电。例如,玻璃棒与毛皮摩擦,玻璃棒会带上负电,毛皮会带上正电。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秒定义量子化之后,秒长成为了管存在的物理常量。由于天文时与原子时之间的偏差产生了闫秒。本文从闰秒对原子时标、时间传递、网络服务器及时间传递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取消闰秒将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岳春林 《内江科技》2011,32(1):31+38-31,38
自由基系指外层轨道合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特殊状态的分子。自由基研究在医学界和生物界是一个新兴的课题:为了了解人体在急性运动的状况下,体内自由基的变化情况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对自由基及抗氧化系统、急性运动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如何健康地进行身体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欧洲空间局正在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该局联合研究所的科学家班得尔称。他们正在讨论一个此地球大1000倍的探测器,它将横跨地球绕日轨道,其远端已接近金星,而它要测量的尺度却比原子还小。  相似文献   

13.
要使原子电离,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它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的束缚。而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吸收能量也是一份一份的,这就使得原子并非能将所有的光子都吸收。当可见光光子不能被原子吸收或有极少量能量被吸收,这样的可见光光子透过物体后,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透明的。任何物体都有可能达到“透明”状态。根据热力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物体的温度越低,其分子(或原子或离子等)的动能就会越小,如果要克服原子间的库仑力,使原子(或分子或离子)电离就需要更大的能量。当可见光的能量hv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3)
首先提出了原子核是由中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中子和电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微观粒子任一组分即合子,都是由重子和轻子组成的理念。首先提出了轻子、电子的运行轨道模型,电子对的运行轨道模型。首先提出了分子轨道的模型。首先提出了暗物质即暗氢分子的组织结构和构形分布。  相似文献   

15.
徐柳斌 《科技风》2013,(16):1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前进,这就给有机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子吸收法由于其灵敏度高、精密度好、使用方便简单、准确度高等众多的优点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工业等众多领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主要研究了原子吸收法的特点和原子吸收分析方法及其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叠氮化钠晶体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获得了该晶体的电子结构和介电函数等光电性质。研究显示叠氮化钠晶体是间接能隙值为3.946eV的绝缘体。在-1.60eV~0eV能量范围内,也就是叠氮化钠晶体费米面附近的价带主要由N原子的p电子构成;在3.6eV~6.31eV能量范围内,也就是费米面附近的导带主要由N原子的p电子构成,Na原子的s电子和p电子也略有贡献。叠氮化钠晶体静态实介电函数值为3.946eV。叠氮化钠晶体虚介电常数在3.35eV~25eV很宽的频率范围内有5个峰值,分别在频率为5.47eV、10.87eV、13.85eV、16.26eV和19.31eV等处,其中最大峰值在5.47eV,可能是电子直接从费米面下的第二价带跃迁到费米面上导带底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玻尔原子模型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本文通过考察尼耳斯·玻尔在1913年之前的思想发展,以及他提出原子模型的过程,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玻尔为什么从金属电子论的研究突然转向了原子模型的研究?他是如何在原子结构与光谱线之间建立不可分割关系的?他的原子模型在哪些方面突破了经典物理学?更进一步,科学家如何解决一个公认的科学理论所遇到的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从学术边缘走向学术中心?通过梳理对玻尔建立原子模型过程的不同解读,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量子干涉效应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现代光学技术使我们可以精确地通过原子去控制光或通过光去控制原子。比如利用相干制备,我们可以精确地操纵原子系统的光学响应特性,发生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电磁感应光透明、无反转激光、光速减慢、光与原子纠缠等,这些新的物理效应和相干调控技术产生许多有趣且有应用价值,无论是从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领域,它们都提供了有效研究方法,因此吸引了人们对其产生的浓厚的兴趣。通过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发现在量子态操控中,如何保持量子态相干是最大的困难。而光和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干和干涉现象将为量子态相干操控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发现在量子态操控中,如何保持量子态相干是最大的困难。而光和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干和干涉现象将为量子态相干操控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气体在常温下是不容易电离的,但是,若将气体加热到6000°C以上,部分气体的分子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就会因热激发而脱离轨道,使分子或原子变成正离于。这种由离子、电子和中性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电离气体称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中因含有电于和正离于,因而是一种导电流体。又因其中的正负电荷几乎相等,所以从整体上看,它呈电中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传统理论中核子壳层与核外电子壳层的矛盾以及核内的质子排列与核外的电子排列的不对应性,提出了原子的旋涡壳层结构,统一了核子壳层与核外电子壳层以及核子与电子的排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