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自1998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出通知,从1998年秋季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以来,围绕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这个主题,在使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提高"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探索"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1999年6月,经我院批准,"邓小平理论概论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研究”教研课题立项,课题组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准备和实施.我们在1999 2000学年的"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中,按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学.新的课程体系由以下七个方面框架构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的哲学智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思路;邓小平政治发展构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邓小平的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生长教学法"教学思维,进行<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进头脑"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实行了三段式教学,着力解决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进头脑工作.创设了"生成考核法",巩固和增强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三进"问题,就是解决"进耳朵"、"进大脑"和"进行为"问题.这"三进"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解决"三进"问题,就能有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概念课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淄博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主体参与型"课题实验,对概念课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为概念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创设问题情境--分化各种属性--概括形成概念--巩固运用推广"四个环节,突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概念的巩固深化.本文将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课例分析,谈谈我们对概念课教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中,我们以"三个代表"为主线,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时代性;实行原理与原著相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理论性;摸准学生思想脉搏,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参与式"教学对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参与"教学"、参与"实践",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教学的备课尤为重要,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一般说来,"教学设计"通常被教师理解为"课前备课",是指课前教师的准备.我们知道,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但是,课前怎样备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前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往往会出现设计不恰当、不充分的现象,会发生意料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应怎么办?教学之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要不要反思、修改教案,以利再战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全程来研究备课.我们认为,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分三次完成,即"教学设计"三步曲:课前的预想设计--课中的现场设计--课后的反思设计.  相似文献   

8.
当今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思政课担负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要求强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在六个"为什么"进思政课的试点工作中,"问题-解析"模式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注意提炼学生的问题并在教学反馈中解决问题.这一模式也要求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强化问题意识,并将其作为教师基本素质的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教育教学管理是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和手段,它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30年来"基础"课课程体系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探析"基础"课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可以得到一些深刻启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提高需要高校教师与教育部门"双向推进",教学内容要随"势"而进,教学方法及手段要随"时"而新.  相似文献   

10.
六个"为什么"与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个"为什么"本身所内含的问题导向,使其在"进思政课"的过程中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建立起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创新常规教学与"项链模式"教学相结合、"配餐"与"点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无论是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体系的建构,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都必须重视采集和解答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