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维成 《记者摇篮》2004,(5):19-19,16
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确有相当大的难度。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涉及到诸多方面。比如坚持宣传价值与新闻价值的有机统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有机统一;坚持宣传报道党的方针政策的准确和实现新闻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这些都是宏观上的一些原则问题,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是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三贴近”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笔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体会到:树立三个意识,是一条实践“三贴近”的通途。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度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荆门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进行新闻策划,让“三贴近”报道在晚报新闻中唱了主角。  相似文献   

4.
开门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主张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要求新闻工作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中央又提出“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与原来提出的群众办报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可是,在办报的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距甚远。群众办报更多是一句口号,群众办报不是报纸内在的要求,缺乏原动力,“三贴近”的提出从反面证明我们在群众办报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的要求如今在新闻界叫得很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而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新闻的选择、编排、采写等等方面一个一个问题地研究,拿出贴近的办法。只有愿望,没有办法.“三贴近”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本想就非事件性新闻即工作报道的主题如何与人更贴近的方法问题谈点意见。在一定意义上说,非事件性新闻其实就是人的新闻.不能狭隘地只把人物新闻归于人的新闻。既然是人的新闻,又是写给人看的.那就理当有人。此所谓有人,包括:主题要贴近人,为人所关注而非为观念而观念;中要有人。不能从头到尾不见一个人:话要由人说.而不是由件说或把件上的话硬安在人头上。  相似文献   

6.
新闻监督,是党报需要不断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党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必然要求。坚持“三贴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监督工作大有可为。在政府方面,必要的新闻监督是支持政府工作和推进改革发展的助推器,让不作为和乱作为暴露在阳光之下,使党和政府的事业能够高效率地前进,确能起到文件会议起不到的作用;在群众方面,它是连接群众安危冷暖的桥梁和纽带;在新闻方面,  相似文献   

7.
于潇 《新闻窗》2011,(5):43-43
近年来,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方针指导下,新闻界兴起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从广播电视媒介到平面媒体,从小民生扩充到大民生,成为新闻传媒时下最惯用的新闻表达手段。从新闻业务的研究角度看,什么样的新闻是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8.
萧笛 《新闻传播》2007,(5):61-6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也是新闻规律对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就需要到第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所谓人到心到感情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桂运东 《新闻前哨》2006,(10):37-37
为了便于分析,笔将目前地市报的本地新闻分为三类:规定的政务新闻,即当地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调研、重大工作报道等;工作报道,指本地各战线、局以及所辖县市区的会议、活动、重大工作等;“三贴近”的新闻,指受读欢迎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娱、民生新闻.等。  相似文献   

10.
做了十年的电视人,我内心从不曾平静过,从对电视的懵懂无知到一知半解,从做新闻再到办栏目拍专题,感觉好像每天都踩在钢丝上,哪一天步点错乱一脚踏空,就会从钢丝上摔下来。于是我没有一天敢放松自己,时刻都在默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对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新闻工作,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火热的激情采写出真实的、全面的、客观的新闻,也是对一个记的最起码要求。而不到现场、人云亦云;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感情用事、偏听偏信是新闻采访之大忌。  相似文献   

1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中央对我国新闻媒体的要求。试问从时间和空间上讲,在众多的媒体当中哪一个可以更近、更深入地做到这“三贴近”?广播电视可以刻盘保存,但是很多家庭还做不到;纸媒体的好处是便于保存,但是贴近性不强。在时间上,最快也要在10小时之后,有时候要在24小时之后。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质上就是在呼唤新闻改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报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固然辉煌,亟需改革的种种弊端也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地市报,在新闻改革的征途上更是任重道远。新闻改革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笔者这里仅根据“三贴近”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三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郑健 《军事记者》2004,(9):17-18
提倡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毫无疑义包括了新闻言论。新闻言论作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品种和组成部分,应该像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一样“三贴近”,这是题中应有之意。问题在于怎样才能“三贴近”。  相似文献   

15.
李长存同志指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三贴近’,就能使宣传思想工作从实际出发,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要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就能使宣传思想工作扎根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结合到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我们认为“贴近实际”就应该贴近重庆市的市情;“贴近生活”就应该贴近经济社会建设,即贴近经济建设这个主旋律;“贴近群众”就应该贴近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只有搞好对外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才能收到外宣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工作7年有余,从采访记者到责任编辑,其中感悟最多的是:作为一名地市报的采编人员,一定要坚持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写稿、编稿。  相似文献   

17.
刘元朝 《新闻窗》2007,(2):55-56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一新闻“三贴近”原则在新时期为新闻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县级电视新闻提高新闻生命力找准了新的定位。作为县级电视新闻媒体或一名新闻记者,如何进一步落实新闻“三贴近”,成为进一步提升县级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提高收视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央对于改进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是目前铁路新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三贴近”中每一个“贴近”都很重要,如果缺失哪一个“贴近”,另两个“贴近”就无从落实。然而,我理解贴近群众是“三贴近”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我们一定要做好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邓涛 《中国广播》2011,(8):26-28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围绕着“三贴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有不少重要论述,这是中央对新闻工作的一贯要求,本质上就是要求达到与老百姓真贴心,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三贴近”原则是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三贴近”是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是实现胡锦涛提出的“五个必须”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当好一名党报记?我体会,党报记应当“像社会生活里的一架钻探机”,自觉、主动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深处,“钻探”党和人民都欢迎的“三贴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