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魏晋名士崇尚超尘绝俗,注重人格生命。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名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本文论列了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及历史意义作了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嵇康清峻的文化品格,透射出文人的独特气质,对中国文人精神的陶铸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这位竹林领袖、魏晋人望、魏晋风度的引领者,用文字、思想与生命共同完成了对理想与人格的坚守。  相似文献   

3.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表现。从审美的角度看,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态是超拔,其主要内涵是生命智慧。生命智慧是对“道”的把握和体悟。魏晋风度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表现出“无待”、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这种精神的自由只有通过生命智慧才能达到。魏晋风度是《世说新语》的编撰者通过淘选“创造”出来的,是其自由愿望的某种达成。  相似文献   

4.
俞晓红 《学语文》2021,(1):8-11
从《红楼梦》“湘云醉眠”情节画面说起,兼及史湘云形貌特征和性格表现的分析,阐明曹雪芹对史湘云精神气质、人格内涵的设计,多方位浸润了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也渗透了曹雪芹自我的人格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借此说明,运用文化拓展思维,可以提升整本书阅读的主题层次。  相似文献   

5.
"竹林七贤"生逢在社会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在这战乱之中,他们对儒家名教的虚伪性深恶痛绝,追求着一种自由独立、放诞不羁的人格理想与名士风度。试以《世说新语》为例,从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崇尚清谈、不拘礼法等几个方面对其放诞不羁的审美理想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对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追求自由人格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我们在看到其卓越讽刺艺术之时不能忽略小说中体现的另一可贵精神:有浓厚六朝情的吴敬梓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及他希望通过对魏晋风度的学习重塑士林的美好人格理想。本文试通过对小说中名士、贤人、奇人形象的分析透视出魏晋风度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和与逍遥——论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弈论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沅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视野对魏晋风度作一审视。我们认为魏晋风度的内涵是将审美、艺术创作与动荡岁月中士人的生命意识熔为一体,以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为特征的,它真正开启了中国美学的大门,是中国式的存在主义美学的标志。文章还对近年来围绕存在主义美学和魏晋风度的两种看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是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从梳理魏晋风度的形象特征入手,归纳魏晋风度精神内涵的实质,继而总结了魏晋风度生命意识的内涵、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表现,以及文学艺术领域中的生命意识表现,在此基础上探究魏晋风度精神品质和生命意识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典范,在杂记体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后世号为"世说体"。它篇幅短小、体例灵活,"清微简远"、"高简有法"的叙事方法,"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的文体风格,以及"传神写照"、"遗貌取神"的审美追求,都体现了时代风貌和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独有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4.
渭华照金精神,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党的思想体系与精神宝库的重要内容,是革命前辈理想信念、路径抉择、思想维度和风格特色的集中展现,主要内涵为爱国为民、教育引领、务实求真、快乐奋斗.核心理念是坚定地创业创新.其时代价值值得探究与弘扬.  相似文献   

15.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自然清新、一往情深、光洁虚灵、气势奔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魏晋风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度的故事集.1000多则丰满鲜活的故事,刻画出众多魏晋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士族大夫,还是垂髻幼子,都个性十足,彰显出强烈的人文价值.在其中可看到魏晋人的觉醒,虽然这样的觉醒由于阴暗的现实而不得不以隐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表达.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隐士精神、生命意识以及自然性情是魏晋风度的灵魂,是魏晋时期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魏晋士人洒脱不羁,神采俊逸,率真适意,享受人生。这种精神格调,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风尚和人生理想,对中国士人精神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主要表现为对长期以来儒教所规范的政治伦理人格的超越,及其审美上对个体自由精神的崇尚,于是魏晋士人便把远离尘世的自然山水作为向往自由的精神寄托之所。嵇康作为魏晋士人中的佼佼者,由于他崇尚清淡玄理,从其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人格美、精神美、自然美,这种追求代表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士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