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2.
《雨中岚山》这首诗作于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90多年过去了,中日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世代交流的传统,历史上有日本的‘遣隋史'‘遣唐使’以及中国的‘鉴真东渡’。到了近代,孙中山、鲁迅等许多仁人志士都从日本的发辰中找到了改变中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五单元后附录了鲁迅的两首诗,为帮助同学们理解,下面且作一浅析。 (一)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诗是鲁迅留学日本初期题在自己的小照后面,送给许寿裳的。鲁迅在1931年重写这首诗时说:“二十一岁时  相似文献   

4.
《有的人》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臧克家所写的一首优美的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人民群众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他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深切地追忆了鲁迅为人民战斗的一生。在诗中,作者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伟大精神,有力地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5.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藏克家写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歌颂谁?为什么要以“有的人”为诗的正题?前一个问题你一定能正确地回答,从诗的副题“纪念鲁迅有感”,以及诗中有些从鲁迅的名句脱出的句子,可以看出它要歌颂的是鲁迅先生。这是诗人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当年10月1日,人们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不久,又在首都隆重地召开纪念鲁迅的大会。诗人在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后,写下了这首热情赞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诗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7.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鲁迅的这首五言绝句,查《鲁迅日记》,知道是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书赠黄萍荪的.当年黄萍荪在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却并不认识鲁迅,这首诗是通过郁达夫转求得来的.抗日战争期间,黄萍荪的家遭日本侵略军的洗劫,鲁迅的这幅珍贵手迹,也就被偷传到日本.一九五六年八月,鲁迅夫人许广平访问日本,意外地见到了这件珍物.原来这幅手迹已经转手,这时已被为和平事业而努力的日本反原子弹、氢弹大会的事务总长安井郁所收藏.他出视这幅手迹,请许广平鉴别真伪.许广平在感慨之余,回忆当年鲁迅写了这幅诗的手迹后的情况时说:“凡有青年的要求,鲁迅是尽可能替他们办的.待到寄出不久,鲁迅的  相似文献   

8.
仙台,是日本本州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景色优美,民风淳朴。1998年11月28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仙台,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江主席思绪万千,当夜吟成七绝一首,翌日书赠鲁迅就读过的东北大学(原仙台医专),诗题为《访仙台》(载199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9.
《有的人》是臧克家同志一九四九年十月参加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写的一首抒情诗,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着重在一个“感”字上,要写出作者对鲁迅伟大革命精神的赞颂,并把自己对鲁迅革命精神的理解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结合起来,对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启发教育我们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一个一心为人民的崇高革命者。因此,这首诗虽短,但主题深刻,内容丰富,表现集中凝炼,不论在思想和艺术技巧上都能给我们以教益。  相似文献   

10.
鲁迅写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的《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是鲁迅诗歌创作中一篇重要的作品。最近,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注解的《鲁迅诗歌选》(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月初版)也收入了这首诗。对于鲁迅写作这首诗的背景,书中是这么说的:“鲁迅曾去过杭州,亲眼看到杭州反动势力的猖獗,因此在听说郁达夫要去杭州时,便借给王映霞题赠的机会,写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1月28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人民赠送给日本人民一份最珍贵的礼物——命名为“友友”和“洋洋”的一对朱,象征着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谊长存。江主席还向世界宣布:全世界共现有130多只朱,只有1只在日本,其余全部生活在中国。江主席赠给日本人民...  相似文献   

12.
一 如果我们把鲁迅自家乡赴南京求学所开始的诗文写作视为鲁迅早期文学活动的发韧,那么,日本留学期中以刊印《域外小说集》为肇端的文学实践则是他早期文学活动的鼎盛。这是他真正从文的开始。其开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好诗!洋洋两万余言的《摩罗诗力说》异峰耸起,成为鼎盛期的一个突出存在。这是青年爱国者鲁迅向苦难的故国、愚弱的国民献出的第一部诗论,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理论的第一座丰碑。在这篇长文中,鲁迅高度评价了欧洲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第一次把他们较为详尽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以此为基点,鲁迅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儒家诗教以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革命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不同凡响,就是在今天,也仍然熠熠闪光。这是一个光辉的起  相似文献   

13.
邹焰 《巢湖师专学报》1999,1(4):52-57,70
鲁迅先生于1918年5月15日至1919年4月15日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六首白话诗。这些诗写出当时中国的现实,写出觉醒者的思想感情和迫切希望。这些白话诗是排击旧物的号角和战鼓,也体现了鲁迅为新诗生长的拓荒精神。本文在对这些诗的具体鉴赏中,探讨了这些诗的时代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自嘲》诗中的“指”字,应如何理解,历来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指”是动词,是指责。这显然欠妥。有的同志指出,“指”是名词,却又说“指”是反动派的压迫,陷害。其实,压迫,陷害,是动词,不是名词。这仍然不够确切。照我们学习这首诗的体会,以为“指”是名词,乃手指之指,意即魔爪, 《自嘲》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那时,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对鲁迅的迫害是极  相似文献   

15.
我在拙作《关于鲁迅1907年在东京作的一首佚诗》里,谈到1907年7月,徐锡麟刺杀清朝安徽巡抚思铭后惨遭杀害。在日本东京留学的绍兴同乡闻讯,立即举行了哀悼会。鲁迅在会上坚决主张发通电,以声讨清政府的滔天罪行。随后,拜读了龚济民同志的商榷文章《也谈1907年鲁迅的一首佚诗》。济民同志在文中引证了周遐寿(作人)  相似文献   

16.
绍圣二年,苏轼写了一首《(歹带)人娇》词,赠给他的爱妾王朝云,词中许下了“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的意愿。可是苏轼来不及写出这首好诗,王朝云便于绍圣三年七月五日病亡了。这时,苏轼只好把对朝云的敬重和深情,把他们之间二十三年来朝夕相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化为无边的思念,化为沉痛的诗篇,写下了《悼朝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轼的这首诗就是对王朝云的还愿。我们今天读来,觉得这确实是一首构思新颖,情真意切的好诗,是一首别开生面、大书裙带的好诗。  相似文献   

17.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选自《集外集》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十二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我国东北三省,正向华北步步进逼。而蒋介石反动政府却一面坚持推行卖国投降主义,一面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及革命人民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和文化“围剿”。鲁迅这时在上海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活动,是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的主要目标。一九三○年,鲁迅参加“左  相似文献   

18.
这首诗写于新中国诞生后的一个月。十月十九日,又值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当此历史刚刚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来纪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这引起了作者对人生、对历史的深沉遐想。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你来我往有如匆匆过客,——优的、劣的、好的、坏的、崇高的、卑鄙的、有功的、有罪的等等,都不免在人民胜利的审判台前,一一被判决。诗人正是站在这一历史高度,以对待人民的态度为标准,以鲁迅和与之相对立的那些丑类为着墨点,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浓缩的富于哲理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19.
吴欣 《华章》2011,(29)
1902年,年轻的鲁迅东渡日本留学,所闻所见,使他愈加痛心于积弱多病的祖国.这首《自题小像》写于留学的翌年.当时,鲁迅毅然剪去了被认为是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并写下这首凝聚着他雄心抱负的诗篇.这首诗有数个译本,摘取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译本加以推敲分析,对弘扬鲁迅文化,总结格律诗歌翻译的成败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