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21至1922年间,胡适和俞平伯先生相继提出了:《红楼梦》为曹雪芹自传性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的见解(见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辨》)。后来,这种观点遭到了好些红学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当时现实阶级斗争的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把这么一部破  相似文献   

2.
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观点引起其他学者的批评,这本属于学术领域的正常争论,但因毛泽东的介入,1954年文艺界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使纯粹的学术争论演变成一场思想运动,呈现出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红楼梦研究》的出版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与俞平伯的生活状况、思想倾向密不可分,而批判运动在造成俞平伯等人伤害的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5.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7.
<正>俞平伯谓:"以世法读《红楼梦》,则不知《红楼梦》;以《红楼梦》观世法,则知世法。"观其红学研究之论述,笔者以为他前期的方向是批评与考证并重(例如在《漫谈红学》一文中所述"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晚年却多以禅悟为主  相似文献   

8.
我的外祖父俞平伯所著《乐知儿语说红楼》,是他留下的唯一有关《红楼梦》的遗作。全文十九篇,或文论或诗词,各篇是独立的。十九篇中有三篇已在1986年纪念他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的会上和同年11月赴香港讲学时发表。这三篇的题目是《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好了歌闲评》和《致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书》。  相似文献   

9.
<正> 《红楼梦》是写几年故事?一百多年来,红学一直都探讨这个问题。从姚燮、王希廉起,到俞平伯、周汝昌、戴不凡、杨俊才,都精心制作《红楼梦》年表,企图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些年表一人一个样,谁也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产生失望情绪,觉得它永远是红  相似文献   

10.
俞平伯在《关于<红楼梦>的语言成分》一文中这样写道:“《红楼梦》里有诗,有赋,有词,有曲,甚至于灯谜酒令,都无不精巧绝伦,达到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的最高峰。而且作者并不是孤零零的,没作用地写出了这些东西来,把它生硬地塞到《红楼梦》里去;而是使它在书中起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研究不仅是现代中国学术的肇始,也是学术政治化的发轫。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光云影。建国初期对红学家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一场纳入政治轨道的学术批判运动,不但对其后红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哲学、社会科学等学术品格的影响皆是至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写信给他们的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  相似文献   

13.
“曹学”是近些年来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身世问题研究的一门学问。追溯历史,胡适、俞平伯等人是“曹学”实际上的开创者。《红楼梦》作品的特殊性,曹雪芹家世、身世研究的复杂性及“脂评”是“曹学”产生的必然性原因。目前“曹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于在深入发展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有得也有失。二十世纪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何其芳的研究具有建立学术研究“范式”的意义。建立新的“范式”,推进《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应注意作者小说美学、人物形象的全面系统分析、精读原著、原著与续作的分别。  相似文献   

15.
<正>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研究,从清中叶到辛亥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已经经历了封建专制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五四"以前的"旧红学",主要是指封建文人以其宇宙观和文艺观对《红楼梦》的评论."五四"以后,由胡适和俞平伯建树的"新红学",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学者以实验主义哲学研究《红楼梦》的产物.一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封建专制的庞大肌体,繁殖和滋养这个肌体的整个社会基础,却原封未动.革命果实很快被帝国主  相似文献   

17.
读《胡适与傅斯年》《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发表了蒋星煜《胡适与傅斯年》一文。我读了此文之后,感受到很大的触动,觉得有些话要说。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常常服从于政治运动,养成了一种一边倒、一窝蜂的惯性。50年代为国内批俞平伯《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当代的红学家,几乎都从社会政治角度去挖掘《红楼梦》中“反封建”的思想意义,而把与这个逻辑相抵牾的内容都视为作者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落后面”加以回避。这样,红学研究在作家和作品思想这方面,就成了专家、学者进行主观变异加工的擂台赛,以致于在“形象大于思维”的接受学轨道上越走越远。以创立“新红学”著称的俞平伯先生,是最先用“文学的眼光”来评论《红楼梦》的学者,他在《红楼梦辨》中总结了作者写此书的“三种态度”,①意即创作本旨,应当说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9.
1954年的"批俞"是新的社会背景下,迫切要求对古典文学遗产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反映。形势需要给《红楼梦》以新的评价,这就是政治;如何给《红楼梦》以新的评价,才是学术。自王国维1904年发表《红楼梦评论》,开启了理论探讨和艺术研究的新生面。胡适构建以"自叙传"为核心、以"曹寅家世"说和"高鹗续书"说为支柱的"新红学"体系,扔给大家一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使《红楼梦》研究偏离了正确方向。对胡适的批判是必要的;如果需要反思,不表现在以政治取代学术的极"左",恰恰表现在学术的先天不足。从1991年起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证伪,不过是将1954年对胡适的批判纳入了纯学术的正道,与俞平伯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存在着众多难解之谜,史湘云的情感归宿、命运结局,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例。笔从作品本身细心检视,发现了不少“史卫结合”的有力证据,比较符合俞平伯等人史卫成婚,先甜后苦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