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2.
历代老子思想常被理解为含有权诈意味,这种误解从韩非时代就开始了。韩非子在《喻老》《解老》中将《老子》文本作为一种工具来阐释其法家思想。老子思想导致权诈的误解,固然和老子文字的含混性有关,但是在《解老》《喻老》中应是韩非子有意改造老子思想为己所用。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各一篇。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不出于一人之手;两篇文章不是韩非的作品;两篇文章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期的黄老学者。  相似文献   

4.
韩非《解老》异解辨水渭松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难读之书。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①因此,自古至今,考订其文字,译解其文意,阐析其义理,探索其真谛之著作,其数已难尽计。而其中为之作训解的开创性之作,则是韩非的懈...  相似文献   

5.
对立面的统一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和基础毛天路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哲学体系,历有争论。但就其《老子》(又称《道德经》,一说《德道经》)这部先秦典籍中包含的较为深刻、系统的朴素辨证法思想,却受到了高度评价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传,老子是...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老子》其书两千多年来,历代学者都对其哲理进行过研究。从韩非的《解老》、《喻老》至当代高亨的《老子正诂》、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其版本以百种计。在注释、分析、校勘、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诸家各有所见,又各有所长,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者子的思想,大有俾益。但是由于版本不同,句读、注释、翻译也各异,因此,必然影响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两种抄本,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本子,是我国两千年来极其珍贵的文献,为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罕见的资料和根据。由于帛书年代日久,烂脱甚多,伪误也不少。应当以帛书为蓝本,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是韩非子专门对老子的哲学思想——“道”作解释的.扁鹊见蔡桓公是这部长篇哲学论著里的一个论据,旨意是阐明“制物于细,未兆易谋”的观点,是一篇结构分明,文笔朴实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所著《道德经》,虽只有短短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通篇贯穿着"道法自然""天道和谐"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古哲先贤企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鹿邑县是老子故里,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鹿邑县教体局近年来积极推动《道德经》进校园、进课堂,让师生在国学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吸纳精华、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道德经》为根据,旨在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理念,探索老子思想的“低调”。以“道”为根本,阐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梳理老子思想中“无为”,之真所在,展现其深入浅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2.
道是《道德经》中的核心概念,老子正是以道为核心构建起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道德经》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对矛盾同一性的阐述尤为深刻,这对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德经》被许多的民族认可而翻译成了很多种的语言,仅次于基督教的《圣经》,老子的思想是我国民族智慧发展的一个高峰期,老子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辩证法为主,内容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老子的价值观主要就是无、道、德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的"无为"、"守柔"、"治大国若烹小鲜"思想被人们最为传颂,本文主要就是以这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中有道、儒、法、墨诸家思想,历来论者牵于法家之说多曲解。本文根据黄老思想的特点,认为这两篇属黄老而非法家。主要表现:一、它们都是以“道”为核心,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道”为天地方物、社会政治及人生的总根源、总法则的思想;二、广泛地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思想,对老子思想作了重大的扬弃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能适应大一统王权政治需要的思想体系;三、坚持和发展了老子以“虚静”为本的思想,并以此来调和诸家,形成自己独特的阴柔思想风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历来只侧重庄子,认为庄子的哲学即美学,而对老子的思想则缺乏深入全面的评价,或认为老子的著作只是“兵书”,将其与孙子、韩非归于一类;或认为老子有消极厌世的倾向,是反动思想的代表;更有人认为《道德经》专讲政治上的阴谋权术……如此等等,后人对老子的研究异义极多,老子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谜。实际上,老子一生的著作只是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但它却为道家学说奠定了全部  相似文献   

16.
魏源社会改革思想的渊源是十分复杂的,《周易》、《公羊春秋》、《孙子兵法》以及《老子》等著作中所包含的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和交易哲学都被发掘并纳入其社会改革的理论体系中。在这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除了《公羊》学说外,魏源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和吸纳尤为引人注目。他的《老子本义》,既是对历代老子研究的一个总结,更代表了他对老子辩证法思想和社会理想认识的新高度。魏源一反长期以来排斥释老的学术传统和文化格局,深入挖掘老子思想的社会价值,把老子的思想解释成为与儒学异曲同工、相辅相成的救世哲学,从而为其社会改革思想寻找到又一古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老子》研究,成为显学。《老子》的流传版本是河上公《老子章句》和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随着西汉《帛书老子》和战国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对《老子》的成书有了形成期、成型期、定型期和流传期版本的划分。《庄子》把“怀道之士”描绘成为“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隐君子”。“稷下黄老学派”,把老子之学说成是“君人南面之本”。东汉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老子》成为道教经典。古代研究和注释《老子》,多从哲学、政治权谋和养生方面立论。新中国,学术界肯定《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一致认为:《老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气功界说《老子》其实是部气功秘籍,是个巨大的隐喻系统,他们是在破译其“两面语”。国外学者把《老子》视为智慧宝典。  相似文献   

18.
老子“言”、“辩”之美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中,“言”出现了二十次,“辩”出现了三次,“美”出现了九次,它们的意念组配,构成了老子“言”、“辩”之美的审美观念,蕴含了朴素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言”、“辩”之美的思想虽未直接涉及文学艺术,但却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遭来了误解。国内一部很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批评史,就根据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相似文献   

19.
郭峰刚 《现代语文》2010,(1):136-136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道家思想源起之说。称之为《老子》,而不用《道德经》,为的是突出其个性特征,淡化其说教色彩,使学生更易领会《老子》的淳厚与诗意。  相似文献   

20.
本人通过对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的作品《道德经》的认真研读,认为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坚守者,一个辩证法思想的体现者,一个养生之道的实践者,一个无神论的宣扬者……总之,《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