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能传播技术再造了新闻生产的模式,也对客观性等新闻理念及新闻教育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人机耦合的视角,结合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新闻实践,对智能传播时代新闻教育如何将人的智能与机器的智能相结合,进而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进行了讨论。总的来说,“人—机”主体作为智能传播时代新闻生产的主体类型,为新闻客观性等理念的实践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向人机耦合的新闻教育,一方面要将智能技术纳入专业技能范畴,另一方面要以批判的视角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9,(11)
<正>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中数据的选择与应用逐渐被各大媒体重视并应用,成为了媒体竞争的新重点。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传播将数据作为核心,围绕关键数据进行新闻报道生产,数据在新闻中起到了核心作用。《融合与发展: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一书就是在这一环境下对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进行研究的新作。该书收录了三十余篇大数据时代下新闻报道的研究文章,如"基于自媒体出版的网络直播实践与创新研究—以尔雅讲堂为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解读—以《楚乔传》在海外传播为例"、"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纸媒创新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数据时代下新闻价值对新闻类App的发展要求探析"等,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人类越来越趋向于媒介化生存,人与"机器"(媒介工具)的关系逐步转化为互构关系。具体考察新闻传播实践,接入互联网的"机器"已非简单的中介角色,其在新闻内容生产、内容管理及营销等诸方面体现出高度的能动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在这种语境下,网络新闻编辑必须转变工作模式、寻求新的编辑策略方可应对现实之需。文章介绍"人机互构"语境下网络新闻编辑模式转型的体现,并针对用户体验和编辑工作给出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主流媒体在智能传播实践过程中逐步树立了数据支持、用户优先和交互思维以指导建设性和实验性的公共新闻生产,为融媒报道充分注入主流价值底色。重大媒介事件通常具有周期性特征,主流媒体通过提早进行布局策划延长议程设置周期,引入数字技术扩大了仪式传播时空、庆典氛围广泛触达用户,多元传播主体进行跨界联动生产、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分发,全面提升传播效力,借助人—媒—机的深度连接、协同生产和融合共生,多方共同绘制智媒传播新图景。  相似文献   

5.
数字新闻语境下,情感作为人与数字媒介的连接,重塑了新闻传播流程的全过程。主流媒体的短视频新闻也将情感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新闻生产实践中,以唤起用户情感共鸣,强化数字新闻时代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能力。本文基于数字新闻语境,聚焦《人民日报》抖音平台短视频新闻内容,从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渠道、新闻消费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情感转向的成因;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叙事、文本三个方面探讨了情感表达的具体实践路径,为数字时代短视频新闻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2023年,我国媒体内容生产创新呈现新特征。主流媒体通过聚焦Z世代、利用智能媒体拓宽新闻信息源等方式展开前沿实践,并在互联网语境下不断融入新形式、新感官和新主体的综合思维。融合科普成为新闻传播新动向,数据新闻在节约公众认知资源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本文结合2023年传媒内容生产实践,从底层逻辑、技术运用、受众需求和社会角色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媒体内容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2,(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算法逐渐成为传播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并在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与人的关系发生着流动的变化与迭代。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唐·伊德"人—技"关系视角,阐释人与算法技术"具身—诠释—它异"的三重关系交迭:具身关系下的算法技术"抽身而去",成为一种透明的存在;诠释关系下算法作为"中介""界面"本质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引发人们的"算法焦虑";它异关系下算法作为一种"准他者"促逼人们沦为技术宰制下的"囚徒"。在向理想的人与算法技术的"背景关系"的推进中,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主体性价值,找到恰当理性的方式与算法和谐共生,让算法技术真正成为人类的福祉。  相似文献   

8.
丁骋  李西铨 《新闻春秋》2020,(1):63-66,75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虚假新闻及其传播也呈现出新特点。作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新闻生产过程的方法论变革,新闻“透明性”原则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不断发展。本文结合《新闻记者》2010—2018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从“新闻生产前”“新闻生产中”和“新闻生产后”三个层次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论述了透明性原则在新闻生产各阶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起到的作用,探讨了透明性原则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引入新闻工作实践对规避虚假新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王慧敏 《中国传媒科技》2023,(11):119-122+131
【目的】探索智媒背景下,主流媒体发展数据新闻的重要意义、实践进路与风险防范。【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结果】主流媒体发展数据新闻,一是要掌握数据主动权,警惕新闻泄密;二是要祛除数据客观性迷思,警惕新闻异化;三是要辩证看待可视化,防止新闻故事虚化。在数据新闻的发展与提升上,一是应以新闻的建设性为基础,涵养新闻的服务功能;二是应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强化记者的职业素养;三是应以新闻的视频化为方向,聚焦消费的场景化。【结论】发展数据新闻对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主流媒体要坚守好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的根本要义,坚守主流价值观;要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数据新闻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革新,推动数据新闻更好地服务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7,(6):24-29
科学技术推进社会快速进入智能化应用阶段,并正在形成"互联—物联—智联"的社会新常态。网络世界逐步从互联网络进一步发展到智能化的物联网络世界,并依托数字技术向智能世界迈进。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推进了智能时代,并促进新闻传播媒体+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正在逐步成型的智能传播不断地推动着新闻传播媒体在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创新也推动着新闻内容的动态化传播理念的变革。本文探讨了在智能生态条件下、新闻传播在创新融合实践过程中智能传播的形成所带来的"动态内容传播"及其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智能传播逐渐成为加快和加深人类自我认知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人机融合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智能传播体系中的人机关系问题为起点,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理论资源,以及总览人机融合的现实语境,归纳了系统化、平台化、多元化、网络化、个性化、产业化、智能化七种人机融合基本特性,详细分析了智能传播体系中人机融合的关键共性技术,并从政策法规、平台基础、内容生产三个方面展望了人机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为智能传播的伦理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Web2.0基础上形成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形成了社会化生产、职业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三者并存的状态。社会化生产包括公民讲述、官方发布两种方式,职业化生产则包括媒体复述、记者改写、记者代言、记者创作、记者策展等五种方式,智能化生产即智能生成新闻。这诸种生产方式促成了全体社会行为主体都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这一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从而获得了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张多 《青年记者》2023,(23):41-45
深度伪造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合成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已得到广泛运用。基于对深度伪造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因以及对新闻业真实性影响的全面考察,本研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语境下深度伪造的治理路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媒体”深度伪造内容的创作和发布的管理、增强人机协同下的事实核查机制、促进网民的事实核查参与,以及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本文旨在警醒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异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为化解和应对技术风险与挑战、引导技术向善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章丽 《采.写.编》2021,(12):12-13
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研发手段实现模拟并拓展人的智能的相关理论和运用的技术科学,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了新闻传播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传播生产模式在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用户体验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本文针对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生产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方式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交媒体日渐成为当前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宠,传统广播媒介的新闻生产也越来越多地与社交媒体进行共做,并且在实践中涌现了大量成功案例。与此同时,越来越社交媒体化的传播环境也导致了广播新闻生产中出现了新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急需引起广播新闻从业者的重视和思考。本文围绕传统广播与社交媒体的关系,借助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等理论,总结了当前广播新闻生产中呈现出的三个问题——一是文本上偏向视觉符号,二是内容上偏向社交媒体场域,三是硬件上偏向技术想象。文章同时提出了规避这些问题的建议,为未来广播新闻的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晓健  马宇洲 《传媒》2021,(22):94-96
受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向数字化渗透.彼时,由数据驱动的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不仅开辟了现代传播语境下的新闻生产,而且对传统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回顾数据新闻的发展状况,总结当前数据新闻视角下新闻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新闻人才培养应从丰富主体结构、强化实践应用、注重教育质量、做好价值引领四个方面加强工作,从而满足数据新闻的现实需要,助力我国新闻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路鹃  杨宁 《传媒》2017,(23):46-49
"数据即讯息"已成为时代的共识,数据新闻也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新型表现形式.借助大数据分析与信息科技的发展,数据新闻在生产与阅读方式上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等传统形式的新闻存在较大差别,也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基于此,笔者以财新网"数字说"的数据新闻实践作为研究平台,着重对两篇典型报道进行分析,以梳理数据化处理文章的思维流程和重要特点,从用户、内容、技术三个维度来探讨数据新闻生产思维的革新,期望能为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的我国数据新闻的生产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与市场力量相结合正在不断加深情感因素在驱动新闻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中外新闻业对情感的认知和研究历程,分析情感逻辑在国际新闻生产、流通与消费全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关注国际范围内新闻情感化与平台化的相互建构,进而为如何在数字化和全球化语境下做好中国国际新闻实践提供情感干预的理念和方案,推动中国新闻与国际受众情感共通性的有效提升,有感情、有温度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8)
"智能新闻"是相对"人工新闻"而言的概念。主体性是属人的,不是属物的。人工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人主体,主体性自然是指人的主体性;智能新闻的直接生产体是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网络),现象上表现出"拟主体性"。拟人主体性不等于完全的人主体性。人类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人主体创造了人工智能体,这是不可颠倒的客观逻辑。我们可以把"人主体"与"人工技术体"之间的基本演进关系大致描述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它们仅仅是人作为人主体的工具;弱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具有类人的一些功能属性,形成一些初步的拟人主体性的特征(拟主体);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与人主体相平行的新主体类型(平行主体),生成强人工智能主体的主体性;超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超越人主体的全新主体(超主体),但这是人主体无法理解的超人主体性。就当前情况看,新闻生产传播处于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开启阶段,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阶段。这是一个人主体依然占据绝对主导支配地位的时代,是人主体依然必须在新闻生产传播中充当各种责任终极主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