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理雅各和韦利是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汉学界的阶段性代表人物,标志着英国“传教士汉学”向“专业汉学”的历史过渡。从翻译生态伦理的综观视角,细读两位汉学家的《道德经》译本,主动把握传播中国文化的诠释权与话语权,实现典籍英译研究历史性与现代性的交互嬗变,在弥散性与散点式的翻译生态链中,促成“译者—译境—译文”的融合迭新,在新文科背景下合理拓展《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边界。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4):159-160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该文拟就其核心词汇,对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译本多样性的原因,浅析译者的翻译特点与策略等。  相似文献   

4.
张江云 《海外英语》2014,(18):162-163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中庸》英译本层出不穷,通过横向对比三个译本的重点篇章译本,从翻译方法入手,分析理雅各、辜鸿铭和安乐哲/郝大维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为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译及鉴赏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道"是孟子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对"道"的正确解读是正确传译孟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关键,但同时也是中外译者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源语进行语域分析是正确传译"道"的关键,而语域分析理论亦是评估译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以语域理论来分析理雅各对《孟子》中"道"的诠释的得失,可以发现,其对"道"的诠释尽显多样性和准确性,忠实再现了"道"的语域特征和意义。然而,受其宗教信仰和翻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理雅各对"道"的理解和诠释也偶有偏差,有时候不能忠实再现原文的文化语境。这种研究可以为《孟子》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继续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既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又可以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共存。但《道德经》的某些英译本,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作者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James Legge)较好地处理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与其相比,威利(Arthur Waley)则略逊一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安乐哲、郝大维所译《道德经》为例,阐释哲学视域下的典籍英译研究. 首先,把《道德经》置于中国自然宇宙观的大背景中,以德与道的点域理论来解读道家的关联宇宙观,以把握哲学性典籍的本质属性. 其次,从关联宇宙观和过程哲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文本,并对其关键术语英译进行阐释,诸如"道""德""天""无为"等. 最后基于译文文本揭示安乐哲的典籍英译观,包括"语言群"概念的提出,动名词的运用、类比在哲学和文化翻译中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诠释学理论为基础,首先从宏观视角介绍了林语堂对《道德经》的见解,其次从微观视角着手,通过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分析和比较了林语堂、理雅各、韦利对《道德经》中所蕴含文化深层含义的术语翻译,以期为中国古籍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道德经》的三个最早英译本中,湛约翰、巴富尔和理雅各通过语法注释、语义注释、引言注释和篇末按语等注释方式辅助翻译。这些注释一方面帮助读者疏通文意,给予读者适当的文化解读,以使《道德经》英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从而为《道德经》在西方的传播和西方的汉学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三位身份相殊的翻译家不同的翻译目的;同时,这些注释方式在现代汉学西渐与翻译实践中也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经》中共出现73次。对“道”的翻译关乎整个《道德经》的理解,圣以不切,其始也差之毫厘,其终也必谬以千里。读者是译作的阅读主题,是译作的直接承受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角度考虑,“道”的翻译最好采用意译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典籍代表之一,《道德经》一书文约而义丰,思想深邃,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诠释空间。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湛约翰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一书,是为《道德经》英译之滥觞。从语言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夷"、"希"、"微"这三个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提喻修辞的诠释、对汉字"道"之比喻义的诠释、对汉字"水"之联想义的诠释,聚焦译者对翻译的能动和制约作用,进而对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的素养对翻译的影响问题做出思考并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13.
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理雅各英译的《礼记》为蓝本,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理雅各采用了一些主要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脚注、音译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里被翻译次数最多的,长期以来,学者在不同的视角对其译本进行剖析研究。本文选取一个相对比较新的视角——哲学阐释学去分析理雅各译本,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到微观的字词翻译,笔者旨在说明,任何翻译都是历史的,没有脱离历史的译者,更没有脱离历史的译本。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文言虚词意思多变,因而虚词的翻译往往是古籍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此,古籍翻译与普通文艺作品的翻译相比所面临的困难是一般翻译人员所难以想象的。总的来说,通过荚国汉学家理雅各对《礼记》中介词“以”的翻译研究,理雅各一词多译的灵活翻译的风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典籍英译中,"厚翻译"为译本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译作。本研究从理雅各《论语》出发,分析其中"厚翻译"的表现形式,探讨理雅各"厚翻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理雅各和许渊冲翻译的两个《诗经》英译本是公认的中西方的权威译本,他们的时间跨度达一个多世纪,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大不相同。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二者翻译《诗经》时所选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相结合及异化的原因,可以发现:译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翻译目的、期待读者等诸多因素,会影响许渊冲和理雅各对《诗经》翻译版本在英美文学系统中位置的确认。理雅各将其定位在边缘位置,而许渊冲将其定位在中心位置。这种定位最后导致了许渊冲选择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而理雅各选择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21,(1):76-85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从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入手,在道家关联宇宙论的阐释语境中,将"自然"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断转化的自发产生,并采取"语言群"的翻译思想、"自觉的解释性"的翻译策略和词源追溯方法对《道德经》中出现的五处"自然"术语进行英译。三种不同的翻译用词(spontaneously、natural、own course)分别体现了安乐哲英译之"自然"在当下语境中想要强调的"自发性""自然界"和"有序性"的特征。安乐哲的英译本尽管无法复现的原本特色和思想,但其为《道德经》文本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建议性解读;且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词源法,在跨文化翻译和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扩展。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7,(13):233-235
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是一部文学翻译的经典译本。分析理氏1871年《诗经》英译本的结构要素,揭示其经典性,能够为翻译研究提供省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3年,韦努蒂在《翻译改变一切》中提出翻译的阐释型模式,关注到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归化倾向,强调译入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其理论的普适性。他认为翻译本质上乃是阐释,阐释本身包含译者运用解释项铭写原文,并完成在目标语文化中重构新语境的过程。理雅各《庄子》英译本是庄子思想内涵在异域重构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韦努蒂阐释型模式下的语境重构为视角,从名物、注释、修辞三个层面剖析理雅各铭写《庄子》文本过程中运用的解释项。最终发现,理雅各从基督名物、西学价值及修辞传统重构了《庄子》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