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结果,呈现于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媒介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格局与更加多样的舆论环境,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媒介认知属性上,作为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媒介融合视阈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受众认同历史的影像传播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科技技术纵深发展,在传媒影视领域中大放异彩,通过融合应用了多种新兴热门的技术类型(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实现电影艺术的创新呈现。在此之前,传媒影视领域中VR技术是主流,通过该技术促使电影实现2D向3D的技术跨越。如今AI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科技主流,尽管研发和应用的深度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应用在传媒影视领域中实现了全新的突破,引领了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在"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的发展衍生出"数字蜃景"的学术理论,该理论提出的"虚影声画艺术"更是成为当今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给大众展开了未来电影视听世界的全新认知画面。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这部由陈可辛执导的关于打拐题材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其在画面构图设计上非常巧妙,尤其是在通过画面构图艺术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阐释刻画这一点上,有很深刻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峰 《东南传播》2012,(6):111-113
可视性素材的缺乏是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中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创作者们进行了大量探索。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艺术语言逐渐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创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引发了关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进一步探讨。动画语言的运用属于纪录片的风格层面,而真实性属于纪录片的本质范畴,只要把握好本质真实,并不妨碍具有主观性特征的动画艺术语言在历史题材纪录片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影视行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观众的审美也呈现多样化态式,由此涌现了大批从表现手法、叙事视角到传播方法都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互联网加速了科学技术与影视艺术之间的融合,两门学科互相影响交融发展,促进了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为纪录片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哈萨克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史做了纵向的审视,将其分为开创、停滞、探索和发展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电影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哈萨克族题材电影与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比,数量少,发展相对缓慢,要实现其真正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牛璘子 《视听》2021,(1):71-72
纵观整个藏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从1953年《金银滩》上映至今,已然是一幅微型社会变迁缩影图,影视工作者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变革以及藏区的现代社会生活状态.进入新世纪后,藏族题材电影创作十分活跃.本文对建国以来藏族题材电影主题特点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并以新世纪藏族题材电影为重点,论述新时期藏族题材电影的主题嬗变.  相似文献   

8.
后期剪辑是如今影视后期制作的重要流程,也可以说是影视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手段,它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空间与时间的画面组合,近年来,我国主要的剪辑方式是利用数字非线性编辑技术。本文将探讨画面的剪辑技巧以及剪辑中常遇到的问题和注意点来提高整体的剪辑水平。  相似文献   

9.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0.
邹民安 《大观周刊》2011,(29):129-129
以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为例,从美术设计角度赏析电影的艺术形式,美术设计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从而能带给观众以美感享受,导演通过艺术设计,实现了对电影画面的呈现和发展,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电影艺术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1.
巩杰 《现代传播》2015,(3):95-99
随着电影技术从机械技术时代进入到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美学已由机械技术美学向数字技术美学转变。与传统机械技术时代的电影美学相比,数字技术美学在电影本体性、电影题材和想象以及电影时空的拓展上都产生了新奇的变革。电影数字技术美学奇观化的呈现和对人的想象力的最大化表达,使电影美学由传统的"感受美学"变成"惊奇美学"。审美体验由"艺术震撼"取代"艺术韵味","审美愉悦"变成"审美惊奇"。值得审思的是,只有在电影的技术美学美感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提升电影的美学品格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凭借真人故事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策略、叙事模式以及视觉情景建构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画面,细致分析《我不是药神》在故事选择、主题凸显、镜头画面运用的独到之处,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为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徐芳依 《现代传播》2024,(2):101-107
孤独症题材电影中的患者形象常有主角偏移、异常个体的区隔化和超能的奇观化等偏斜倾向,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理探讨:一是进一步解决电影艺术的戏剧性诉求与孤独症社会化功能冲突的矛盾;二是打破区隔所带来的异常化和奇观化,拓展孤独症相关的知识领域。针对这些问题,孤独症题材电影的创作与传播应更多加强探索孤独症患者的真实内心,挖掘电影作品视觉化、听觉化的艺术特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接纳与融合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宋思洋 《今传媒》2020,(4):114-115
《烈火英雄》和《勇往直前》都是消防题材类的灾难电影,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在题材选择和内涵体现上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两部影片在灾难场景的设置与呈现以及英雄形象的塑造与表达上,均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本文即从视听手段和英雄人物塑造两方面出发,分析对比这两部影片的类型实现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画面语言: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画面是电视新闻反映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一幅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精彩画面是电视新闻作品的精髓,而流畅、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有助于更艺术地、客观地反映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以及所处现场最具本质特征的动作流程。那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表现力呢?  相似文献   

16.
胡恒绮 《今传媒》2022,30(1):53-5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正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最普及的一类艺术表达形式。在大众审美水平逐步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电影更高质量与内涵更加丰富的内在文化需求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者打破行业壁垒,开始将电影选材指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通过将新闻事件进行艺术化的二次加工,实现新闻事件与电影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将对新闻事件在电影题材中的有关要素与问题展开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思考角度与观点。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诸多行业发展,数字技术作为新时期衍生的科学技术之一,在许多行业有着广泛应用。同时在经济进步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提升,对品质与精神的追求日益增长,观看影视作品成为人们打发时间的基本方式。影视后期制作是提升电影震撼力和艺术性的重要因素,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应用数字调色技术对一部影片整体的风格乃至视觉感受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部好的影片,画面的色彩是最直接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本文围绕影视后期制作中的数字调色技术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以来,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需求之一。电影,尤其恐怖电影,注重应用画面的刺激呼唤受众对道德伦理的思考,传递道德伦理教义。但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读图时代到来,"电影图解"应运而生。研究试图以恐怖电影为例,从视觉文化视角探讨电影图解的特质及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拍摄历史题材专题片,编导要对历史事件熟知,把握其真实性,具备很好的政治觉悟和责任心.并以科学的影视手段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投入创作。我们拍摄的五集专题片《勿忘九.一八》在沈阳电视台播出引起了轰动,同年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该片。  相似文献   

20.
黑社会题材一直是最受电影观众青睐的类型片,如意大利的黑手党故事,美国的黑帮与毒枭,以及东南亚的冷血杀手,但始终能在艺术与商业领域长期达到某种平衡的是近年的韩国电影.韩国帮派电影,在内容和类型上想方设法推陈出新,呈现了另外一种视角,往草根及人性的深处渗透,讲述当下与现实,在表现黑社会现实力度上,不减反增,叫好又叫座,题材大胆,新意十足.本文就韩国帮派电影的历史传统演变与当下创作的类型特征和作者化的表达方式,对韩国帮派电影的类型特征、创作风格与叙事策略等多维度加以考察,从而总结梳理韩国帮派电影这一类型电影在新世纪以来的演变特点,勾勒一个较为清晰的韩国帮派电影新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