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道德经》中共出现73次。对“道”的翻译关乎整个《道德经》的理解,圣以不切,其始也差之毫厘,其终也必谬以千里。读者是译作的阅读主题,是译作的直接承受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角度考虑,“道”的翻译最好采用意译法。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21,(1):76-85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从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入手,在道家关联宇宙论的阐释语境中,将"自然"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断转化的自发产生,并采取"语言群"的翻译思想、"自觉的解释性"的翻译策略和词源追溯方法对《道德经》中出现的五处"自然"术语进行英译。三种不同的翻译用词(spontaneously、natural、own course)分别体现了安乐哲英译之"自然"在当下语境中想要强调的"自发性""自然界"和"有序性"的特征。安乐哲的英译本尽管无法复现的原本特色和思想,但其为《道德经》文本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建议性解读;且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词源法,在跨文化翻译和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扩展。  相似文献   

3.
对词汇中固有词语进行创新使用可以说是网络用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刀”被赋予了动词的行为意义,“刀”字意义的新用,体现了人们的转喻认知心理思维。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习语的本质是可分解的还是不可分解的,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认为习语可以被视为任意性和可分解性的连续体,位于连续体中绝大部分成语的意义是有理据的,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来识解。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普遍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来表达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概念转喻是用突现、重要、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部分。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在以往学者对手的习语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重新对英汉中手习语进行认知分析,帮助我们构建手习语的认知框架。  相似文献   

6.
游戏玩家通过“再中心化”及主体间性,于武侠角色扮演中获得虚拟的快感。在人与媒介的“内部互动”中,角色扮演为玩家提供人物“视点”,使玩家从所处的现实世界,“再中心化”入由语词、形象和观念所构筑的属于所扮演角色的虚构世界“江湖”。与此同时,玩家沉浸于对另一主体的陌生体认,不断积累建构他我主体来理解“江湖”,并将其当作“有生命”世界逐步体验与认同,进行从现实世界撤退、摒弃,以及对现实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很+NP"结构已挣脱旧的语法框架而大众化,也可通过转喻等认知手段表达某种主观性。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很+NP"结构不仅涉及转喻,还可通过隐喻来构建,其意义解读有很浓的主体性色彩,且主体性的发挥以具体语境和个体百科知识为条件。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日汉“顔/脸”的惯用语的引申义。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词义转移都是基于隐喻、转喻以及建立在转喻基础上的隐喻来实现的。认知语义在转义时的一致性表现为4个方面,非一致性表现为7个方面。任何语言的背后都隐藏着由来和历史、语言的特征。在反映文化的个性的同时,文化的原因又对语言起着制约和限定的作用。由于所居环境、生活行为方式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千差万别,直接形成了各民族惯用语的不同特色。日汉“顔/脸”惯用语的隐喻、转喻的探索研究,将有利于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体验哲学认为语言具有体验性,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体验和社会体验。情感,作为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经验最中心、最普遍的方面之一。而人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转喻表达。文章通过对汉语、英语中情感范畴"喜悦"的分析,指出两种语言对"喜悦"的认知都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说明汉语、英语中表达"喜悦"的转喻和隐转喻方式是建立在人们体验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近期学者对“来”的研究,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多义网络模式”理论,认为“来”的意义网络是基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进行认知加工的基础之上,以“主一客一主”为互动模式的基型,主要通过人类隐喻化的认知能力构建。基于该理论框架,论证了“来”的多义络构建过程,以求揭示概念化、语法化在语言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期望该尝试能为汉语运动类动词的多义现象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体认语言学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进行本土化修补后提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强调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新观点融入语言学研究之中,其核心原则为“现实—认知—语言”。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体认语法”的设想,认为语法的最本质特征为“体认性”,它是人们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与戴浩一“汉语认知功能语法”的思路相似。我们还认为,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和身体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便在心智中形成了“对称原则”,致使语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对称结构,它可视为汉语语法的最重要手段,不仅可弥补号称汉语两大语法手段“词序”和“虚词”之不足,还可解释汉语基本句型和若干怪句的成因,可望为汉语的语法研究和教学实践开辟一个全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味”是一种构词能力很强的词模形式,“×”以名词和形容词为主,其语义经历了由表示食物的味道和气味到表示事物内在性状特征的泛化过程,泛化的路径为主体由[+食物]泛化为[+事物],范围由[+外在属性]泛化为[+内在属性],方式由[+感官认知]泛化为[+心理认知],其语义泛化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扩展概念意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本文以“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转喻映射特征来分析“门”的概念转喻意义,有助于深入剖析“门”这一概念的转喻路径及其内在认知机制,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促进语言教学和交际。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结合CCL语料库分别对“把”的集合量词、个体量词和动量词这三种形式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时分析发现,量词“把”的这三种形式在出现时间和计量对象方面都有所差异,而它们的计量对象都在不断增加和抽象化。我们进一步从体认视角分析发现,主客体间的多重互动贯穿于量词“把”的意义和概念的整个生成过程,从而使“把”完成了“动词义&名词义→集合量词义”“动词义→名词义→个体量词义(有柄事物)”“动词义→个体量词义(无柄事物)”和“动词义→动量词义”的词义转变过程。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体认的多重互动作用下,认知主体基于反映相邻性的转喻机制实现了量词“把”的生成及其计量对象的抽象化。本文能为基于体认观研究词义演变提供参考,并能为汉语外语教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认知体验观解释了翻译主体性的内在结构和内涵,语境对翻译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共识,而认知语境和认知体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互动观”与语境趋同度的一致性,来讨论在认知语境趋同度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境界之“真”不仅指“真情实感”,而是要深入到欲望的本真,在“欲望本真”的基础上,通过审美直观并且由“理念”而感发出的“势力之悟”,才是王国维境界之“真”的真正内涵,是生命之“真”,这种“势力之悟”悟的是人生最深之意义,标示着对人生要义的体认、对超验人生的自觉体验。  相似文献   

17.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力的认知工具。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探讨“heart”一词的词义发展,以便找出这两种认知方式对该词词义发展的影响并展示两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力度。研究表明:“heart”一词词义经历了从基本词义到各常规词义扩大的过程。这是认知模式隐喻与转喻作用下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认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中“善取类”一直是衡量智慧教养的基本尺度.也是哲学走出“不可说”之境的途径。本文以隐喻认知观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中国诗学“引譬连类”的基本原则及象征思维所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认为中国诗歌人与自然现象的广泛类比与隐喻关系使得“引譬援类”成为一种规约化的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涉及了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当今认知科学所说的隐喻性思维的预言。隐喻之“隐”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成为中国文化表征方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人与世界的同质性的诗意表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体认。  相似文献   

19.
本组笔谈文章试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探讨诗歌翻译的价值功用以及所应采取的原则和策略。傅浩通过梳理人类历史上诗歌翻译活动对世界诗歌艺术的贡献,揭示出诗歌翻译所创造的全球文化链接现实和指向的使命。魏家海则以当代美国翻译家的唐诗翻译为例,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中最根本的“世界价值”通过译入语进行准确有效的重构、传播。王柏华以艾米莉·狄金森为例,揭示了诗歌文本所蕴含的诗学观念即是诗歌的独特价值所在和诗歌翻译的中心所在。曾巍认为诗歌翻译的动力与目的是诗歌翻译实现“同一性”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凸显了诗学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罗良功从诗歌翻译本体研究和文化自信的视角正面提出诗歌翻译的原则,即“翻译诗学观念”,认为诗歌翻译必须将诗歌蕴含的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诗学观念世界化。  相似文献   

20.
王冰  郭放 《考试周刊》2011,(15):20-21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世界上掀起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热潮,中国古典哲学典籍的价值也再次被发觉。但这些典籍的传播仍然面临着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尝试,力图找到最佳的翻译。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颇具影响力,他把"道"翻译成"the Way"。但是二者的含义有极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