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李彬 《青年记者》2016,(25):88-90
2016年是长征胜利八十年,也是斯诺西北之行八十年,此时重温他31岁时采写的新闻名篇《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自然别有意味,也让我再次领略长征的伟大,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再次赞叹一代记者斯诺的伟大.  相似文献   

2.
任光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音乐家,更是革命音乐发展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渔光曲》使其成为我国电影音乐的开拓者。而他所创作的革命歌曲更激励了无数革命战士和人民的斗志,并成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嘹亮号角。  相似文献   

3.
王惠 《云南档案》2015,(8):34-35
朱德经历了中国革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可谓功勋卓著。1946年在他60寿辰时,中共中央在祝词中赞誉他是“中国人民六十年伟大奋斗的化身”,周恩来把他的革命历史看作是“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毛泽东则称他是“人民的光荣”。这样一位足可印证中国革命里程的伟大人物,他所留下的遗物也就成为了研究他不同时期思想、经历以及中国革命的珍贵资料。有幸的是,在会泽县档案馆,  相似文献   

4.
日前,安庆市档案馆为《安徽历史货币图录》提供具有安徽省特色的货币实物图片,即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产物——大江币图片档案。大江币是抗战时期由中  相似文献   

5.
《重庆图情研究》2010,(1):50-50
抗战文献是中华民族抗战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从衰落到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点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重庆市制定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该规划纲要中八大任务之一是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形成大量英烈档案,开展编研工作有利于深挖先烈事迹,继承红色基因,传承优秀革命文化.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档案编研工作实践有力推动了抗战英烈档案编研工作的进展,但其也在编研需求匹配、档案编研机制和编研方法优化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文章认为,通过构建开放性编研机制、创新搭建档案编研平台,开展研究性、宣传性和教育性编研,可更好地发掘英烈档案,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助力.  相似文献   

7.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在运动中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着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文化发起摧枯拉朽的猛烈总攻击,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使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觉醒。翻阅各种书籍报刊,基本作如是说。但由于大多论述没有展开就概述收尾,  相似文献   

8.
秦杰 《北京档案》2007,(10):13-15
编者按: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86周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本期刊登《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七大"文献聚珍》这篇文章,以庆祝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也让我们抚今追昔,再次感受到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奋斗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9.
赵靓 《传媒》2019,(8):28-29
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进入局部抗战阶段。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仍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把主要精力对准中央苏区,不断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日号角,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作为中央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红色中华》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舆论动员功能,积极宣传造势。首先,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丑陋行径;其次,强烈谴责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剿共”;再次,广泛宣传报道中华民族日益高涨的抗日浪潮;最后,及时向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红色中华》的这些举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抗战动员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抗战时期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上演了一场“伟大预演”,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的前期贡献。  相似文献   

11.
景平 《湖北档案》2006,(10):5-10
湖北省档案馆保存有一份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文件产生于1927年10月,正是湖北农民秋收暴动期间,《报告》详细记载了湖北各地秋收暴动的经过,并总结了暴动成败的经验,真实地记载了湖北人民惊天地、泣鬼神,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业绩,反映出湖北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的特别重要地位.《报告》以翔实的文字真实地再现了1927年波澜壮阔的湖北革命历史.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解决这一历史任务的途径,即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谋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影响广泛的主流话语,并运用国家组织的力量将“中华民族复兴”确立为战略目标。在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鲜明特点。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刘志红  邓静远 《大观周刊》2012,(51):228-229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对其进行党性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而革命传统资源承栽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基于此,本文对革命传统资源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严诗喆 《出版广角》2015,(10):115-116
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仿吾老校长,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集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成老校长,于83 岁高龄之际,回顾并口述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再到华北大学,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全过程,著成《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一书.本书记载的绝不仅是人民大学的校史,还是中华民族在"救国"阶段办学图强的红色教育史,更是曾饱经磨难与洗礼的民族和国家从黑暗中醒来,逐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史.这为现阶段的中国办好大学和培养优秀人才,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迪,值得深读研究,琢磨体悟.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无论从事革命活动还是著书立说,无一不实践着这一理想。在其众多著作中,《建国方略》成为其“图谋民生幸福”的一个重要见证。而《建国方略图》更是从直观上体现了中山先生建设富强民主国家的伟大构想。南京孙中山纪念馆保存的一张精美的《建国方略图》,其完整性和清晰度在国内均属罕见。  相似文献   

16.
延安时期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的13年时间,其中包括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东渡黄河和前往华北等内容。当时革命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传承对目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顺明 《大观周刊》2012,(28):24-25
朱德的一生.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革命历程紧密相连,血肉与共。朱德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着救国救民的夙愿,投笔从戎,驰骋疆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创建人民的幸福生活,栉风沐雨,旰食霄衣,身经百战,履难蹈险,不屈不挠地奋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他不知辛劳,七十年风风雨雨,出生入死,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立下了许多丰功伟绩.树立了巍巍丰碑.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三军总司令,元帅之首。  相似文献   

18.
何立波 《档案天地》2007,(5):26-29,25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首都文艺舞台上曾经演出过一出歌剧《长征》。《长征》以其宏大的气概征服了观众,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伟大历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后的戏剧中,《长征》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首都文艺舞台上曾经演出过一出歌剧《长征》。《长征》以其宏大的气概征服了观众,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的伟大历程,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后的戏剧中,《长征》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毛泽东的领袖形象,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张心巧 《报刊之友》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