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提高综合能力,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关键。没有教师教师"教"的主导,就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决定着学生的"学"。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中,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比最少要达到1︰2。为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优化教师的"问"、鼓励学生的"问"。要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就要优化学生的"练"。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一改往日容颜。  相似文献   

2.
变"讲堂"为"学堂",就是要把教师讲课的"讲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一、观念更新是变"讲堂"为"学堂"的思想基础1.课堂教学观的更新。过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只是通过被动的听,去适应、配合教师。现在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过去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从自己的"一桶水"中舀"一杯水"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去找"水",并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找到"水"。  相似文献   

3.
谌凤山  孙秋芳 《现代教学》2015,(Z2):132-133
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懂自己的"爱",甚至误解、错怪自己的"爱",但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真爱"了学生,是否给了学生理智、无私的爱。由于教师爱的方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常常遭遇学生的"恩将仇报"。因此,教师如何施以爱心,是一项重要的师德课题。教师要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必须掌握"爱"的艺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之爱,许多教师施展了自己的招术——向学生"表白爱"、"传递爱",让学生享受到教师的拳拳之爱、无私之爱、博大之爱,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消解了教师权威的角色,教师还应不应该有权威,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权威;后现代主义教师观动摇了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还需不需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后现代主义教师观颠覆了"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的角色,教师和学生还有没有区分的意义,教师还要不要存在.文章在对教育"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一、"亲和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过"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一位学生心中喜欢的教师、敬仰的教师即"亲和型"教师,显然更能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二、"主体性"学生提高教学效率"主体性"学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中主要以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为主,让他  相似文献   

6.
教师"沉"下去的重点是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让学生在"动"中学会评价,学会求知,学会交往。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校进行了"打造快乐课堂"的教学尝试。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大胆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毅然摈弃了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画学生背"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抱着"学生走,或是"背着"学生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  相似文献   

8.
潘竹树 《考试周刊》2013,(19):67-68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挖掘学生数学潜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善用"加减法"。教师备课用加法,学生预习用减法;学生探究用"加法",教师引导用"减法";教师反思用"加法",学生负担用"减法";学生参与用"加法",教师评价用"减法"。  相似文献   

9.
刘晶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16-117
传统语文教学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听,课堂成了老师表演的舞台,学生集体失语。只有教师改变观念,让学生有机会"说"。教师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是教师正确点评学生的"说",使"说"有意义。最后是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保护好学生"说"的权力。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现象一直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重教轻学的结果。教师将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重视了"教",包揽了"学"。其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事倍功半。这正是"教师中心论"的表现。这种观点认为: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其主要特点是教育过程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的一切活动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性,比如教师一厢情  相似文献   

11.
班上学生各具特色,教师想要"降服"这些孩子需用一些"绝招":教师可用自身的才能让学生崇拜,再替学生设立目标,并为之努力;其次,教师要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并以赏识教育弱化学生的缺点;教师还可以"懒"一点,学会放手,让学生独立成长。  相似文献   

12.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对他人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成果.如果将这句强调言行一致的箴言改为教师"言"学生"行"、教师"导"学生"演",做到教师、学生高度一致,这对于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学生对教师的"言"必信,才会使学生的"行"必果,只有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学生做到了,学生的学业才会有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教师尴尬.教师"尴尬"的出现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疑难或意外问题让教师"尴尬",殊不知,在教师"尴尬"中可能隐藏着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中,有时候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懒"一点,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想到的,教师不代替。教师的"懒"有时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懒"可以在平静的课堂激起涟漪;教师的"懒","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长。一、"懒"是教学中的一种自然"懒"并不是教师撒手不管,而是在课堂上不能太勤快,把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告诉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动脑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常常表现为"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的形式。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模式。因此,我们应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教学法"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学生提问——教师归纳——课堂讨论——教师点拨——学生总结"的教法体系,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少教多学"是指减少教师"教"的时间,增加学生"学"的时间,强调把学生看成学习的独立个体。教师的"教"应该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学"为着力点,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那么,为什么教师要"少教"?学生学什么才是"多学"?难道只要教师做到"少教"就一定能实现学生"多学"吗?这些是需要首先澄清的问题。一、"少教"的必要性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全人教育,而非单一地灌输知  相似文献   

17.
介入考试这样一个变量后,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学生的教师观的"异变"、学生对教师的"反动"、教师对学生认识的"分化"、教师对学生组织角色分配的"偏差"这四方面的变化,这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重塑考选世界中教师与学生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的相应对策是:评价要兼顾属性本位取向;减少学校中的功利色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打造专业权威;加强对学业不良学生不良同辈群体的预防、引导与瓦解。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育以"教"为出发点来定义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者",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尊严的维护,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师塑造的对象.所以师道尊严有时候异化成一种以等级、专制甚至压迫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本文试以"学"为出发点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助学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作为教师应淡化"学生纯粹是受教育者"的心态,自觉履行"助学者"角色.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师,该如何教给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在具体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逐渐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像"摄像机"一样观察生活;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像"录音机"一样聆听生活;第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复制"描述生活;第四,教师要教给学生"剪裁"收集生活;最后,教师要教给学生"编辑"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范例性。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导读。导读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终教会学生读书。导读的关键是教师的"导"。叶圣陶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授之谓也。"张志公先生也认为导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读"。教师的"导"要有启发性,"导"的任务是使学生读得更好。怎样"导"呢?现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