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红 《考试周刊》2008,(10):138-139
最后用力是推铅球技术的主要环节,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滑步或旋转所获得的预先速度和形成超越器械的有利姿势,将人体各部分的力量集中作用于铅球上,以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和适宜的出手角度.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是较为复杂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铅球"最后用力"教学.  相似文献   

2.
在对推铅球最后用力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并对最后用力动作提出主要技术要求,指出了推铅球完整技术动作,应该是放松自然,连贯流畅,衔接紧密而用力结构简单,实用,充分发挥技术的总体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铅球教学技术中,包括握球方法,滑步前的预备姿势、滑步及最后用力等技术环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和完成推铅球的技术动作,还应解决好下面两个环节: 1持球的位置 学生在练习时往往忽视持球的位置,因而在推球出手时,造成抛球,铅球脱手,双手推球及从脑后出球等错误动作.  相似文献   

4.
身体最长的肌肉如股直肌、股内侧肌、肌外侧肌都起于或止于髋关节,髋关节还是上、下肢配合推掷动作的桥梁。 推铅球最后用力时,由于右侧髋积极向投掷方向转动,形成超越器械。此时,股四头肌、臀大肌、卡腰肌、背胳肌被扭紧拉长,加大了工作距离,加快了最后用力推铅球动作。从唐山市中学生参加中考体育推铅球加试看,几乎大部分学生是臀部后坐髋关节留在后边,造成重心下降。使蹬腿、转髋、送髋消极和挺胸及手推拨铅球无力。笔者认为,最后用力阶段是推铅球技术的关键环节,而衡量最后用力是否合理要由用力顺序(蹬腿、转送髋、挺胸、推拨铅球)、出手  相似文献   

5.
左侧支撑在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左侧支撑用力,能够使运动员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取得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产生最大的爆发力、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取得理想成绩.  相似文献   

6.
原地推铅球是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是以力量为基础,速度为核心的速度力量型项目。根据教学实践以及平时带训练队的经验,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原地推铅球这个项目中存在较多问题,诸如出手无力,动作脱节,出手角度太低等。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解决办法以及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中,推铅球是田径教学中的基本项目,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锻炼项目之一。经常练习推铅球.能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用力的能力。但是,推铅球技术是复杂、难度较大的项目,技术动作是由非周期运动的各个技术环节构成的,同时又要在身体处于较高的运动速度  相似文献   

8.
推铅球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侧支撑在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左侧支撑用力,能够使运动员获得理想的超越器械姿势,取得适合自己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产生最大的爆发力、获得最大的出手速度,取得理想成绩。  相似文献   

9.
滑步推铅球也许是所有投掷技术中最简单的技术。滑动范围被限定在很小一块面积内, 并且不涉及空气动力学因素。然而真正熟练掌握这种简单技术常常要花费许多年心血。特别 是要纠正已经定型的错误动作的时候。旋转推铅球技术复杂,但似乎对投掷铁饼得心应手的 运动员来说,更容易掌握一些。“旋转”被认为比滑步能够产生更大的出手速度。旋转技术 的缺点主要是最后爆发用力时不易得到稳固的力学支撑条件。今天教练员所面临的挑战是怎 样将旋转推铅球的速度和滑步推铅球爆发用力的稳固力学支撑结合起来。在印第安纳洲大学 我们尝试将这两种技术动作的优势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动力性滑步”的新技术动作。这种 技术要求运动员从站立姿势开始,身体姿势从站立转入滑步。这种动作模式可使运动员得到 额外的动量,并且既能接近旋转推铅球的动作幅度,又能在滑步最后用力阶段获得巩固的发 力支撑。使用这种技术的选手能取得好成绩,尽管他的力量和体型不如其他选手。这篇文章 的目的就是讨论掌握这种练习的步骤。并介绍在印第安纳洲大学使用的辅助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推铅球技术中,最后用力技术动作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左侧支撑动作又是最后用力技术环节中重要的一个点。加强对正确动作的理解,掌握良好的最后用力技术对提高专项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推铅球滑步,最后用力及出手角度等方面进行了了分批人出了良好的滑步,节秦,形成身体各环节肌群有序而连续不断的发力和最佳出手角度的技术以数,使更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2.
浅析标枪技术最后用力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教学实验对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训练方法和最后用力技术中投掷臂的动作以及顺标枪纵轴用力技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指出:最后用力即为投掷步的最后一步,它是掷标枪的关键动作,是标枪获得出手初速度的主要来源。重点是掌握上下肢的协调依次用力的顺序,完成通过标枪纵轴的"链状鞭打"动作。完成最后用力时,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取得最大出手速度的关键,身体左侧的支撑和用力动作对于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索二军  芦晓伟 《考试周刊》2011,(62):147-148
推铅球项目是基层青少年田径运动中开展的最广泛的项目之一.不少练习者不能掌握正确的用力技术动作,经常在最后出手的末节用力技术中发生指损伤的现象。这种损伤虽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却对正常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的提高。本文运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对其损伤产生的机制进行剖析和诊断,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提高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损伤的发生,有效提高基础训练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生理学、运动生物学和弹道学的原理,论述了推铅球的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对推铅球成绩的影响,同时在这三个因素中,出手初速度的改变,对推铅球成绩影响最大。明确指出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必须重视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指导实践,从而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5.
胡涛 《双语学习》2007,(7M):64-65
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教学实验对掷标枪最后用力技术的训练方法和最后用力技术中投掷臂的动作以及顺标枪纵轴用力技术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指出:最后用力即为投掷步的最后一步,它是掷标枪的关键动作,是标枪获得出手初速度的主要来源。重点是掌握上下肢的协调依次用力的顺序,完成通过标枪纵轴的“链状鞭打”动作。完成最后用力时,合理的用力顺序是取得最大出手速度的关键,身体左侧的支撑和用力动作对于投掷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录像分析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和旋转推铅球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结论:两种推铅球技术的动作外形有一定差异,滑步推铅球技术铅球的运行路线是一条接近直线的折线,旋转推铅球技术铅球的运行路线是一条曲线;与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相比,旋转推铅球技术可以获得更长的器械加速距离和更大的转动动量,达到更理想的肌肉用力条件,对于运动员的身材要求不高,身材相对矮小的运动员采用旋转推铅球技术也可以取得优异成绩;旋转推铅球技术相比原地推铅球可以增加的距离大于滑步推铅球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铅球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推铅球技术动作,尤其是没有掌握好下肢的用力和上肢的推铅球技术。近几年来,我尝试用以下几种推铅球的辅助练教海拾贝习,效果较为明显。一、顶球练习。练习者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屈膝送髋,两臂屈于胸内侧,做出反弓。同伴将一吊球放于其头上,练习者反复用额头做顶球练习,重点体会下肢用力和收腹技术。二、推墙练习。练习者站在离墙五十公分左右的地方,两脚前后开立,掌心向外,手背触同侧的锁骨窝处,然后迅速推墙,手臂伸直,手指外拨,将自己的身体推离墙面,重点体会手臂推铅球…  相似文献   

18.
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规范化训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文献资料,通过观察一些学生日常篮球训练中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运用,找出了该投篮技术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投篮时肘关节外展、推铅球式投篮、球出手后弧线低、球的旋转方向不对、掌心触球、上下肢用力不协调等.对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方法进行了改进,实验结果表明其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推铅球是一项将速度和力量有机结合的运动项目,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简单有效的方式将人体各部分的力量作用于铅球上,从而增加铅球的飞行距离.以往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和教练员往往忽视推铅球技术的结构顺序,其实在众多技术中最后用力技术是关键,它将直接影响到运动成绩.因此本文对铅球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再次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和讨论铅球最后用力阶段单、双支撑对铅球运动成绩和技术动作的影响,并以此设计出铅球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期为大家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提供理论依据和专项力量训练上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存以往的投掷铅球的教学中,往往仅注重下肢和投掷臂的动作,而忽略了非投掷臂的抬起的合理动作,非投掷臂存投掷铅球中对维持身体稳固和平衡,保持正确的出于角度和方向,以及最后用力均有很大的作用,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探讨非投掷臂在推铅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以望能更有设地提高推铅球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