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 2 0 0 3年 3月 8日至 9日对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现象实施入户调查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流言的传播渠道主要是人际传播中的亲身传播。流言的核心成分是真实的 ,流言中的细节大都是虚假的 ;二者综合作用 ,造成这样一种状况 ,即公众试图对这种不明疾病加以防范 ,但因缺乏足够的正确信息 ,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同时也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心理。流言的真实部分得到正式渠道的证实后 ,即成为“消息” ,虚假的部分被否定后 ,仍以流言的形式存在或消失。流言扮演了“反权力”的角色 ,即它迫使“权威”的正式渠道作出公开回应。流言发展到一定程度 ,已完全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 ,正常社会生活无法继续下去 ,最后 ,危机促成转机 ,政府和媒介开始转变态度 ,对病情作了大量公开报道 ,“非典型肺炎事件”从最初的流言传播、公众恐慌 ,转入政府部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当今电视不仅是一种大众传播,也是一种更为重视信息受众的人际传播.电视的"面对面"传播方式重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强化了受众的参与.电视不再局限于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关系,而是把重点转向接受者,尽可能地建立起双向传播渠道,体现出人际传播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孝"作为伦理道德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是原始社会末期父家长制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家族血缘关系在伦理道德上的反映.传统的"孝"以赡养父母、养亲敬亲、继志述事、承意尊亲与慎重追远、丧葬祭祀之礼为基本内涵与典型特征.基于自然性的血缘关系的"孝"是一种家庭伦理观念,是维系家庭和谐的一种重要的守则;它也是维持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孝"还体现了父家长制下权力的制约、人际的差序伦理以及家国一体、移孝作忠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网络传播人际特征的形成以网络传播技术特征为技术支撑和前提,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只有深入了解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与演化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5.
流言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流言一经发生 ,传播极为迅速 ,对个人和社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严重的会造成社会动乱。校园并非净土。近年来高校校园流言的发生有上升和发展的趋势 ,流言尽管不多 ,但影响极为恶劣。因此 ,认真研究高校校园流言的形成规律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建立预防和控制校园流言的长效机制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一、高校校园流言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所谓校园流言 ,是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 ,而在校园乃至社会上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从流言反映的内容来看 ,校园…  相似文献   

6.
将大野生命与人际生命进行"类本质"的交融,从生命本质的维度,用大野生命的"是"诠释人际伦理的"应该".我们生命中的敢于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敢--斗争;另一种是敢于不敢--和谐,敢于不敢,更重要.因此,通过学科交融:自然生命觉醒--人与自然和解,敢于不敢--和谐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命觉醒--人与自己和解,敢于不敢--师法自然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导致大量谣言、流言的传播,这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疫情的防控并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国内特别是海南省内疫情得到较大程度上控制,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疫情大多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使后疫情时代的相当长时期内,谣言、流言传播的易发性依然存在。在深入分析海南当前疫情之下与后疫情时代谣言、流言传播的易发性及其危害性基础上,对当前海南疫情防控中如何防控谣言、流言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波出发,分析了流言的含义、特点,流言产生与传播的心理机制,从国家和政府及公民个人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流言产生与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人际传播思想遵循老子思想的总体特征,以道为最高目标和最终准则,以自然为道者的效法对象。诸多论述暗合了"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人际平等开放思想、"和其光,同其尘"的传播主体形象、"不争"的人际传播道德、"希言自然"的传播能力等人际传播主题,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理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人性作为行政管理的起点,使行政管理成为一种特殊的伦理活动,并具有独特的伦理特性.从行政组织目标的确立,行政决策的实施,到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人际利益协调始终是行政过程的核心.换言之,行政管理的前提是对人的利益和需要的正确理解,以及对人性的合理假设.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对人性需要的规约和引导,即协调和整合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利益分配的道德正当性.行政管理是不断地把握、协调和满足人性各种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活动,具有特殊的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分析,流言大致有以下3种主要表观:攻击性流言、愿望性流言、恐怖性流言。流言的危害常常在传播过程中首先形成一种恐惧的社会心理环境,使人们产生消极的、强烈的情绪反应,进而引发社会震荡,影响公共安全。清除流言的危害应建立流言研究机构、强化政府的公关意识、建立社会公共管理机制和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新媒体话语传播中,呼叫符"@"的出现和使用,呈现出网络时代独特的人际互动方式和信息扩散模式。"@"实现的个体交流、主页浏览、信息汇集等作用编织了一张复杂多样的社会人文关系网,对大众沟通的便利、新词新语的流行、民族价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语用学功能。但它也带来了隐私侵犯、流言散播、网络诈骗等负面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3.
杨茜 《宜宾学院学报》2014,(10):100-105
社交手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传播媒介,方便用户在游戏中进行人际传播,具有独有的人际传播特点。在碎片化的信息传递模式下,用户以交往和认知为主要动机,以文字、表情等符号和情感为主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用户在游戏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效果也影响其对游戏的使用和体验,用户动机得到的满足度越高,其人际传播效果越好,从而更加积极地使用游戏。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学校治理需要完善的制度。任何制度都有其伦理之维,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伦理正当性。一种制度只有具备了伦理上的正当性,才会是一种良善制度。然而,在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效率取代德性成为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学校为了追求效率,在制度安排上出现了一种追求标准化、强调控制的"非人化"治理倾向,从而造成了一种学校生活的去道德化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人们需要关注良善制度对学校治理的重要价值,只有良善制度才能保障学校实现一种善治。良善制度是善治的支撑性因素,它要以关照人的存在为人性前提,以合乎正义精神为价值基础,以理性协商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如果依照普通人对"流言"的理解,流言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那么"流言止于智者"绝对是世上最大的冤假错案,相反——  相似文献   

17.
文摘之窗     
《教育文化论坛》2015,(1):138-139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的策略文化传播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当前应理性面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和劣势,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指导下,选取中华文化资源来满足他国受众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理解和认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以下策略:坚持人际传播是基础,推动文化传播日常生活化;大众  相似文献   

18.
陶冶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方式.它有其深刻的哲学、心理学和伦理社会学基础.它可以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通过以境陶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情陶冶--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等途径实践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皆重教化,皆重对生活伦理和道德的控制与推进."一道德,同风俗"一直是统治者和士人的共同理想.在宋代.皇权所代表的国家政治权力和士绅所代表的社会知识权力共同提倡和支持的生活伦理和道德,通过教化,一步步从都市扩展到乡村,从中心地域辐射到周边地区,从上层士人传播到下层民众,再辅之以民间的民俗教化传统.逐步确立了中国的生活伦理同一性.  相似文献   

20.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一定符号和手段互相交流信息并得到反馈,以满足分享信息、劝说、协调、教育和娱乐等社会功利目的的一种人类基本活动。掌握人际传播的知识与技巧,对班主任工作会有不少帮助。一、人际传播知识有助于班主任塑造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