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五代词调和用调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正编》来统计,唐五代词人共使用了150个词调来填词歌唱,若计人同调异名者则共计176调。每调填词只有1首者,共计58人,属于“低调”层级;每调填词2首以上、10首以下者,共计17人,属于“中调”层级;每调填词在10首以上者,共计16人,属于“高调”层级。敦煌词以46调排名第一,代表着民间词用调之成就;冯延巳、孙光宪、韦庄、毛文锡、欧阳炯、李煜、温庭筠等人则位居文人词用调数量之前茅。《望江南》一调以753首词作而名列唐五代词调“十大金曲”之榜首,《浣溪沙》、《菩萨蛮》、《杨柳枝》、《拨棹歌》、《酒泉子》、《临江仙》、《渔父》、《南乡子》、《更漏子》、《南歌子》,也名列唐五代词调“十大金曲”榜中。  相似文献   

2.
《更漏子》是唐宋词坛上出现得比较早且颇具特色的小令词调,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唐代温庭筠是创调之人。该词调具有风流蕴藉、凄怆怨慕的声情特征。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更漏子》所表现的内容出现了变化,其题材从恋情相思扩大到写景咏物、伤春怀人、送别友人等,这个曲调逐渐走出了闺情的软糯香艳,其描写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展。  相似文献   

3.
词调名称来源有多种,歌咏香花名草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经统计,产生于唐宋时期与花草意蕴相关的词调共151个,占有很大的比例。缘起于名花的词调多歌咏花貌之美、花香之浓及以花喻人、以花言志;缘起于香草的词调主要以春草、柳枝、药草等为歌咏对象,多寄托春愁、离愁、伤时之情。词调名称中的花草意蕴展现出唐宋人的花草审美观念,对典雅词风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而又精通音律、熟悉词调,词的创作艺术成就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被推为花间派词风的开拓者。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卒年,至今学术界说法纷纭。笔者拟对此略陈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日语的词调是单词语音的高低、强弱配置表现,具有简单明快的特征。词调是语调的基础,语调是词调的组合。附属词音调受独立词词调的制约,但受语气影响亦可能出现例外。附属词音调与独立词词调的结合只有在符合语音美学原则的前提下方能形成流畅优美的语调。语调之美构成日语特有的语音美学世界的一部分,借助它再配上适当的语气可以充分表达人物情感。  相似文献   

6.
《忆江南》词调自创调之初就十分流行,在被人传唱、欣赏、接受的过程中得以流传到后世并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别名。《忆江南》之所以能成为长盛不衰的词调,自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声情特点。与此同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此词调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词调是词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的成长经历了漫长岁月。从源流方面,它经历了词调孕育、词曲交融到词调定格的演变:从功能上,它经历了由歌舞娱乐为主、音乐与文学功能兼备和文学创作欣赏为主的转变。由于词人音乐素质和词调曲谱自身局限导致词调音乐功能的弱化和缺失,词调最终被定格为标示词体格律的文学性专用名词。  相似文献   

8.
词调《虞美人》来源于唐代教坊曲,其本事源于美女虞姬,中唐以后又连及虞美人草,其题材内容上多写闺情与花草当与之相关,属艳曲。李煜用来写家国之悲,拓展了题材,苏轼、辛弃疾等用之写送别、咏怀、赠答内容,进一步扩大了词境。风格也不限于婉约一端,形式上,从花间开始逐渐定型,冯延巳最终完成。其后填词均以冯词为准,成为定式。《虞美人》词调的流变既反映了宋人的声情与调情观念,又对之有所超越。说明声情与调情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温庭筠词的基本题材内容,正如刘熙载《艺概》卷四所言:“类不出乎绮怨。”所谓“绮怨”,大约指的是儿女恋情、离愁相思之类。《旧唐书》本传亦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最早见于赵崇祚辑《花间集》的温词《梦江南二首》,亦是如此,《草堂诗余别集》王其词调之下,就标有“闺怨”的词题。但是其艺术风格,则如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所指出的:“温词大抵绮丽浓郁,而此两首则空灵疏荡,别具丰神。”  相似文献   

10.
昨日,酝酿了许多时间的筠门岭之梦总算实现了, 我在车上与你诉说此刘的心境。虽然你委婉地劝我别走,可我还是踏上了路途。在筠门岭下车后,由李师傅介绍的小戴(戴国辉)与我一起去汗仙岩。坐着摩托车仰望着高大、耸立的杨子岩,似乎在安静地望着我。到了水电站,我付了42元的船票费,便坐上了由拖拉机头作动力的木船。刘祥全师傅还教我开船,挺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2000-2010),对词调的研究无论从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探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宏观角度来说,学者们致力于研究词调产生的原因、各个时期的运用发展流变情况以及词调最终消亡的不可避免,以期构建对词调研究的多元化体系。在此过程中,对词调类别的研究也日趋细密。从微观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对具体的词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探测出了不同词调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和艺术内涵,为形成琳琅满目的词调研究宝库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临海词调是一种民间坐唱由艺形式.词调唱腔的气息共鸣、真假换声、咬字吐字、表演歌唱特色与民族声乐教学诸多方面要求一致.临海词调应用教学中,需要克服伴奏与语言的障碍.民族声乐教学运用临海词调促进临海词调的传承,也提高教学效果.民族传统曲艺与民族声乐教学结合,凸显地方音乐教育特色,推动地方文化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中近三分之一的词调存在同调异名(一调多名)现象,即一个词调除通用名外还有一二别名,有的甚至多达十几、二十个。笔者归纳出唐宋词调名改易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摘取名家名篇词句以为调名、词家自取其词句以为新调名、以词中所咏之情景而为调名、因人名、地名、典故而为调名。  相似文献   

14.
隋代及初唐的民间词即是当时的民歌,中唐以来文人词属于诗余性质。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填词的文人。他生活在需要小词产生的环境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创作。温庭筠的作品代表性风格是设色浓丽,辞藻繁密;另一种风格是气韵清拔,格调高峻。温词是对齐梁时代美学精神的隔代传承。以温庭筠为代表的晚唐五代词是一种介于俗文学与雅文学之间的并逐步向雅文学转化的过渡性文学样式。《花间集》中的词人围绕温、韦分为两派:一派以温庭筠为代表,可称为“伶工之词”;另一派以韦庄为代表,可称为士大夫之词。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派词人在文学自身以及历史发展的双重指向下,开拓了全新的诗歌之路。伶工之词在晚唐五代词稀⒗的发展期是不断进步的,由温庭筠到欧阳炯、顾,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变得越来越纯熟而自由,为词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与韦庄作为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在词作风格和内容上有着显著地差别。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温庭筠词作用色浓艳,韦庄词作较为淡雅;"密而深"是温庭筠词作的主要特色,与之相对应的韦庄词则表现为"疏而显";在创作手法上,温庭筠词多用暗示联想手法,丰富思想感情;而在词作内容上,韦庄的词句显得更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是词的创调史上的探索、形成、发展阶段,为两宋创调的全而繁荣与高潮的到来,准备了必要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唐五代主要有三个创调词人群:花间词人群、南唐词人群、敦煌词人群。创调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李煜、毛锡、欧阳炯、尹鹗等;他们都为复杂词体组合,优化词体结构,发挥词体优长,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创制了大量的小令与一定数量的中长调,为形成满目琳琅的中国词调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临海词调是流传于浙江台州临海的地方小戏,在长达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与当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等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对临海词调的形成、艺术形态、器乐伴奏特点及其生存现状与保护等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器乐伴奏在临海词调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词调作为词体的元质素,在词体草创初兴之时,意义重大,可以说,没有词调,就不会有词于宋勃兴, 成一代文学现象。然其宋末见衰,元而亡其本,终至后世不闻。其中自有因由,本文拟从词体格律化的角度,勾勒词体之演变,初步探讨词调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中充满着密集的丝绸物事。丝绸物事与他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对其刻画女性的外在形象之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描摹人物的居住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大量丝绸物事入诗是温庭筠形成"绮艳"诗风的重要原因。丝绸物事与温庭筠的作品形成的密集交融可以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水龙吟》原名《鼓笛慢》,首见于欧阳修词,后经苏轼大力创作之后成为两宋及后世流行的词调。从调名看,“龙吟”本指龙鸣之声,后多用来指笛声。据相关记载,“龙吟”的声调特色高亢而悲怆。两宋《水龙吟》词调,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长于铺叙,节奏纡徐,情调深婉;用韵以上、去、入声韵为主,尤以第三部(纸寘[置]霁等)、第四部(语遇等)居多,两韵部多为齐齿呼、合口呼,韵字情调偏于婉约、悲凄、幽愁;主题情感既多有哀婉忧伤之调,又不少清旷劲健之情。总的来看,《水龙吟》词调的声情深婉蕴藉与豪迈慷慨并存,适宜抒发丰富深广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