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诉讼上的自认,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未作规定。2002年4月1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在第八条中用四款正式确立了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制度。章试图通过对自认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比较,进而对民事诉讼上的自认及相关问题,如自认的效力、自认的构成、自认的分类等进行探讨,以达到对自认制度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自认制度作为一项证据制度被规定了下来。阐释自认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理念和制度层面分析自认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考察其在我国的现状,并提出重构我国自认制度的设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认作为免证事由之一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价值。2019年《民事证据规定》第3条至第9条对2001年《民事证据规定》第8条、第74条作出了修订,对于自认的适用阶段、方式、主体与撤销条件、拟制自认中审判人员的义务、共同诉讼中自认的适用与附限定条件的自认的认定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是自认制度之一大进步。然新规亦存在不足,如自认的适用场域过分扩大、拟制自认的适用阶段与撤销方式未作规定、未建立起诉讼代理人自认的特殊撤销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中对自认与当事人陈述、自认与认诺没有加以区分,对诉讼上自认的对象、效力、自认形成的程序性前提以及诉讼外自认或是没有明确规定或是没有规定。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民事诉讼的相关立法上应明确区分上述两组概念,而且对诉讼上自认制度和诉讼外自认制度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01年12月21日公布并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司法解释,其中第八条对自认规则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填补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自认规则的空白,对我国今后民事诉讼实践中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具有积极作用。正确理解和分析《规定》中所确立的自认规则,是律师参与民事诉讼、正确运用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必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辩论主义是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本质的理论概括,它落实到具体的证据制度上,一方面要求明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严格限制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另一方面就是要确立自认制度。作为民事审判改革的重大成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上述两个方面均体现了辩论主义的要求,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中,为体现辩论主义的要求,对其进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而古老的制度,它孕育于辩论主义原则的基础之上。自认拥有约束当事人和法院以及免除另一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并非所有的自认都能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效力,其受到一定的限制。自认的限制虽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有所涉及,但在实践过程或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自认制度一直被认为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制度,而行政诉讼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密切关系又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自认制度在行政诉讼中能否适用?文章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自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处分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从总体上得出了否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9.
初探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特有的概念之一,在民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对自认的不同理解,各国的自认制度存在许多差异。我国自认制度尚在建构中,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立法理念,结合本国司法实践基础上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对其作用及其效力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司法实践的发展,结果审判实践对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法律效力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并特别分析了不产生法律效力的几种自认,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诉讼活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专门性问题。为了适应庭审的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新设了专家辅佐人制度。作为民事诉讼中新创设的制度———专家辅佐人制度仍需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诉讼法》没有对原告的举证问题作出规定,只是在后来的司法解释中设定了原告举证的规则。本文认为,行政诉讼中的原告举证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权利,在某些法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推进义务。文章还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与行政诉讼理论讨论了应由原告举证的具体事项。  相似文献   

13.
克利夫兰市教育券诉讼案历经法院的层层审理,最终在2002年6月27日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克利夫兰市教育券计划没有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政教分离条款,是符合美国宪法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克利夫兰市教育券诉讼案的审理和裁决过程十分复杂,历经法院的层层审理,最终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做出判决,判决认为该教育券计划没有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政教分离条款。该诉讼案由此也成为美国教育券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为之后教育券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反映了民事诉讼对程序权利和宪法性权利以及程序正义的关注正日益上升,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所确定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在分析其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立法经验,提出完善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福利危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公共福利制度成为公众与政界争议热点,始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爆炸所引发的危机。1965-1975年间,美国公共福利支出和福利人口均出现大幅增长;其中,在增长速度和规模上,以女性单亲家庭为主要救济对象的对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援助项目最为突出。黑人经济处境的恶化与政治影响力的扩大,是理解这次福利危机的关键。联邦政府、最高法院与民间福利团体在不同层面合力破除之前广泛存在的地方福利限制行为,刺激了公共福利的兴盛,是促成这一时期美国福利扩张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沉默权和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是刑事诉讼中法律赋予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二在产生时间、适用的主体、内容、词语表达及相关法律对其规定上存在着不同。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结合证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检讨其中的得与失,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证券侵权民事责任法律制度乃至整个证券市场法律制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以及其他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e autho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changes in the rules of evidence that now govern criminal prosecution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d civil proceedings.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has issued six decisions that profoundly affect the receipt of children's testimony and expert testimony assaying the reliability of children's reported experiences. These cases as well as the Michaels prosecution in New Jersey have been catalysts for reform, exposing the pretrial investigative processes as 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the reliability of trial evidence from children. She concludes that the next frontier is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the shaping of legislative standards and administrative guidelines aimed at minimizing the contamination of children's testimony during the pretrial staging of litigation.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在我国法律实务中,尤其是在司法判决的过程当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指导法律的实施、统一全国法律适用的标准、弥补法律漏洞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然而,一个尴尬的局面是,虽然司法解释对于我国司法实务的作用十分突出,但是最高法和最高检司法解释权的法律依据却仍然不明晰。许多司法解释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立法甚至改变了立法的规定,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两高”在作出司法解释时在解释范围和解释程度方面所应当遵守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