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没有人再敢继续“满堂灌”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这种典型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可以说充斥了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这些琐碎的提问(包括谈话)已经侵占了整个课堂,阅读和思考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语文课堂提问…  相似文献   

2.
对话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确立了人与作品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人文精神与双基落实、合作探讨与独立思考这三对关系,在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品味性阅读和情感性阅读中进行对话,让对话教学撑起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片蓝天。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从文本与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间的关系及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点明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阅读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确定的一种平等、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这场“对话”中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两个“对话”,笔者认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前者是语言学范畴的,即语言的对白、交流,也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提问、对答、切磋、辩论,可称之为“教学对话”;后者是心理学方面的,即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心智与情感的交流,也就是师生与文本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没有用有声语言的直接交流,可称之为“阅读对话”。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上的“张力”存在于文本内部,体现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距,表现在由教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引导下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上。因此,教师可从教材文本中发现和彰显“张力”,从教师、文本、学生三者的互动关系上认识“张力”,从课堂教学呈现出来的状态上把握“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拟从与文本对话角度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关系 ,并着重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与文本对话的三种形式 ,及有效地与文本对话的教学途径 ,使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是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是对话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对话,就要找到对话的切入口,笔者就此谈些体会与看法。一、导入处对话——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乐学是由情感、趣味导向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沉寂的课堂热闹起来了,对话成了语文课堂最亮丽的风景。对话理念的引入,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仔细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缺失了对话教学的真实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框架。一、教师主宰的“假对话”语文课堂本应是教师引发学生智慧…  相似文献   

9.
现代交往实践观认为,交往实践结构是由“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在道德教育领域中.交往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德育对话。其结构也相应地表现为“主体(教师)-文本(德育素材)-主体(学生)”三者之间的交流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方面,但为了保证对话的质量与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德育文本(德育课程、教材或相应素材)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把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看成是一个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与文本对话: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拟从与本对话角度分析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关系,并着重探讨以学生为中心与本对话的三种形式,及有效地与本对话的教学途径,使学生通过与本对话,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毫无疑问。对话理论给语文教学改革及其实践带来了崭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中这句纲要性的话,其实包含着两层意义:一、阅读是读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阅读对话;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不妨称之为教学对话。在时下许多论述中将此二者分别所属的阅读观和教学观几乎混为一谈。我以为,弄清此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论断实际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两个命题”。在这个论断中,已经把阅读教学看作了一种交往活动,一种对话活动。一、什么是对话研究者普遍认为,对话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对话”和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当然,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应该算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从他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  相似文献   

13.
对话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最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和教学的新理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然而,阅读对话教学还处于探究阶段,阅读对话教学的系统性论述和实践探索还不多见;一线语文教师对“对话”、“对话教学”和“阅读对话教学”的认识仍然比较模糊;阅读对话教学案例十分鲜见……这些问题不解决,阻碍了语文新课程推进的步伐,也影响着阅读教学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本文就上述问题,谈一些学习后的粗浅体会和看法。一、阅读对话教学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宋颖 《云南教育》2006,(11S):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人了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感悟的能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将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变成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在对待学生的阅读感悟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5.
经过近十年的新课程洗礼,语文课堂已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满堂灌、满堂问已被许多教师摈弃,代之以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教学已成主流教学形态。在这些对话中,  相似文献   

16.
李大江 《教书育人》2013,(11):23-23
“原生态”本指物质的初始形态,阅读教学的“原生态”,是指阅读教学的本真性、人文性和生活化,以师、生、本在阅读教学中建构的真实、自然、和谐为特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包扩“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如何实现阅读对话的原生态?本文试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是基于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本质的最新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以对话形式为教学策略,把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教师与文本联系起来,构建对话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的交往关系。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主性与平等性任何事物处于对话关系之中,对话的各方也就处于一种交互状态。在这种交互状态中,主体不再是关系的惟一成分。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对话”概念之父马丁·布伯称这种状态为“包含”。“包含”意味着…  相似文献   

18.
李恩环 《成才之路》2011,(18):91-I002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得以建构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不仅对学生写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语文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9.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语文课堂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害怕教学过程出现“失控”、“偏移”、“短路”和“断路”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实践受教师思路的牵制。方法呆板,过程简化而失去了灵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与文本真切“对话”,从中感受到语言的趣味,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原旨。这种“对话”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开启对话的窗口,以实现沟通融合。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下面谈谈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