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提供的情节、人物形象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进而诱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索和探究。这种师生间的一引一探,所依托的前提是巧妙地提问,这种提问应有较强的情境性、开放性、创造性和挑战性。“巧妙设疑,诱导想像”,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巧妙设疑,诱导“入境”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儿童的想像。巧妙设疑,诱导想像,可跨越时空,浓缩距离,将文本“还原”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想像,产生如临其…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文本提供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巧妙设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进而诱导学生积极地思索和探究。这种师生间的一引一探,所依托的前提是巧妙的提问,这种提问应有较强的情境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巧妙设疑,诱导想象”,有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表达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巧妙设疑诱导“入境”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教师创设的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儿童的想象。巧妙设疑,诱导想象,可跨越时空,缩短距离,将文本“还原”到…  相似文献   

3.
张煜琴 《吉林教育》2000,(10):21-21
设境激疑:教师要努力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探求解决矛盾的氛围,使学生产生疑问,质疑一直贯穿课文始终。学生有了“疑”,自然就产生释疑的欲望,思维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使其处于渴望求知的积极状态,以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4.
<正>一、从兴趣入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和好奇心,才会产生创新想法,创造活动过程才会异彩纷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创设的问题情境很重要,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1.努力创设课文的情境。在小学各个学段的每册课文中,所选的都是文质优美的文章。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播放小故事、播放  相似文献   

5.
孙宝金 《考试》2009,(2):49-49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障”立“疑”、点拔指路、创设情境、组织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开展讨论,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课堂中能巧妙地设疑、显疑、激疑、释疑,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一、复习旧知──设疑“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将“疑”设在新;日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例题能顺利地进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一课时,课始就问:“老师这里有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如果要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该挑哪些小棒呢?”学生回答后,老师又问:“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老师抓住旧知,找出例题的生长点,为例题的教学铺路架桥。二、尝试练习──显疑教师要充分…  相似文献   

7.
情境式提问是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像活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一种提问方式。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把学生带入形象化的课文情境,启发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两方面得到发展,这是情境式提问的功能优势。而如何充分发挥情境提问的功能,关键是在提问中艺术地处理教材信息。笔者试按语表情境中教材信息的不同把情境式提问分成四类:1.激疑问难式“学贵有疑”,“知疑而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激疑问难,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有利促进思维。当然,所激之疑,所问之难,都要适度。如…  相似文献   

8.
《宁夏教育》2005,(6):71-72
设疑——诱学生“尽心”进入创造情境。学习“有疑”,这就产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创设具体、生动的创造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积极状态下带着“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情境中去,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政治课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再不断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 创造一个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 一般的思维过程是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地设疑、激疑、解疑,形成有疑——有问——有思——有解的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如在讲“民族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时,可联系现  相似文献   

10.
一、设疑激趣,诱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如“有余数的除法”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哪一个手指”的游戏。即伸出左手,边从姆指数到  相似文献   

11.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体验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科人文性的一种极好方式,它重在情感激发、心灵感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感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呢?一、创设情境,移情体验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亲情、激情的目的,产生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情感体验。1.情境渲染在教学中,儿童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情境渲染,最易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纸奶奶…  相似文献   

13.
1 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上科版教材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 ) ,属于社会课题类章节 ,课程内容不多 ,难度较低 ,但却有很大的教学弹性 ,课时安排为一节课。我认为 ,这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好机会。1.2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某种情境 ,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活动。可以以“疑”入境 ,以“理”入境 ,以“趣”入境 ,以“情”入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教师在其中仅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强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1 以“设疑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用“设疑法”来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疑法”的关键是教师要恰当地点破学生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学生思维的情境.例如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后讨论这样的题目:  相似文献   

16.
一、采用新颖多变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入境课堂教学中导课一环,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创设出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情境,通过提问设疑、悬念设置、生物趣闻、电教媒体、日常生活现象等,并伴之以自然大方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教具使用,便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境界。如在给初中学生讲“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时,采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来导入;在讲“条件反射”时,让学生上台讲“望梅止渴”的典…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在中学阶段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以趣设疑.就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到兴趣的同时设疑,引导产生探讨的愿望。它经过两个阶段:激起兴趣和引起探索。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因此,这两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与性质,教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战争形势与战争路线图.再现战争的场面,在学生兴趣浓厚时.向学生提出假想:  相似文献   

18.
宋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语文课堂中运用设疑教学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设疑不当,“导”而无法,亦往往流于形式,误人费时。因此,探讨一下是很有必要的。一、于导课伊始时设疑——引学生入戏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正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声势震天,…  相似文献   

19.
如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善设疑难,激发思维.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贵有疑.设疑提问,不失为激发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是探讨问题的动力.设疑,可考虑如下两点: 1、在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之处设疑. 如《孔乙己》一文,肖象描写是重点之一.对于课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的理解,本来教师只须一句话即可交代清楚,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设置了如下一组疑难:“穿长衫”揭示孔乙己是什么人?“站着喝酒”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孔乙己“穿长衫”却要“站着喝酒”?“唯一”说明什么?又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洗,也没有  相似文献   

20.
教师采用一定的方法点拨启迪学生思维,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提高生物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点拨得法,则能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一、运用推进式设疑点拨法,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设疑、逐渐推进的点拨方法。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学习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时,教师可先设疑: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没力量”。那么人体是怎样将“钢”变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