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船背”应解释为“船底”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一句中的“背”字,《辞海》中有两种比较接近的注释:一是“脊背”,二是“后面”。课本采用了前一种,将“船背稍夷”译为“船的顶面稍平”,将“背”解释成“顶面”了。这样解释不符合文意,理由有三: (一)这里的“背”应取《辞海》中“后面”一说为宜,即“物体的反面”。《周易》王弼注曰:“背者,无见之物也。”意思是说“背”就是看不到的地方,而核舟的顶面一眼就能看到。故不能把“船背”解释为“船的顶面”。 (二)“背”本有反面之意。《核舟记》把船的中、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5.
初二《核舟记》中,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落款和篆章一共刻了十八个字。“船背”是什么地方?课本注为“船的顶面”,似有不妥。“背”是脊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中有有一句“其船背稍夷”。教材的注释是:“船的顶面稍平。背,脊背。夷,平。”我认为“船背”应解作“船底”.其理由是:原文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意即“船背”比较平坦,所以就刻写名字在上面,还用了篆章。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按“由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来写,即先写船头、船舱、船篷、船窗,再写到船尾、船底,最后总述全文。记叙井然有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再从王叔远赠送给明代艺术鉴赏家李日华的一枚核舟亦可得到证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录了这件事。现抄录一段如下: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船背稍夷”,课本注为“船的顶面稍平”。我们认为,似应释为“船底稍平”。首先,整个一只核舟,“船头坐三人”,“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中轩敞者为舱,箬竹覆之”。如果将“船背”释为“船的顶面”,那么,这稍平的“顶面”应安置在何处呢?是在船头,还是在船尾?是在船舱,还是在船舷?我们总觉得不好给船头、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艳荣 《现代语文》2006,(2):107-107
一、<核舟记>中"船背"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又用篆章一…"句中的"背"作"底部"、"背面"讲了若干年后,又改为"顶部"讲了.新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核舟记>沿用了近年来人教版作"顶部"讲的解释.其理由有二:一、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面","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一样.二,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背面,绝不能滴在船底.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其一,原解不合事理。这里的“船顶”显然指船舱的顶部。课文前面有言:“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即箬竹做成的船篷。但它并非雕刻者另取箬竹为之,而是“因势象形”,模拟箬竹的样子。那么,观者何以辨出是竹非木?我想根据只有一个——竹节。另外,竹子形圆,部开后也是弓状,用它拼成船篷,中间定有间缝。即便剖成条状相拼,也沟壑难填,如竹席、竹垫等…  相似文献   

13.
新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其船背稍夷”一句,课后注释是这样的:“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教师参考用书中摘引隋树森先生的文章,也认为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是“顶部”,并引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作为例证。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在此提出并与各位专家及广大师生探讨。首先,在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因此,笔者认为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将白居易诗中的“船背”理解为“船顶”,也正是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决定的。因为雨…  相似文献   

14.
明朝“奇巧人”王叔远,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之上竟雕刻了一艘“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巧夺天工的小舟。核舟上有轩敞精致的篛篷船舱,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题名款识。正如《核舟记》中所云:“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些纷繁众多的项目,集于一只“曾不盈寸”的核舟之上,乃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自学 ,而课文注释是自学的拐杖 ,注释中的错误更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现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错注与不妥不严密之处列后与同仁商榷。错注 :初三册《核舟记》注【船背稍夷】:“船的顶面稍平。背 ,脊背。”把船背解为船的顶面不对 ,应是船底面。初五册《范进中举》注【馆】:“这里指教书的地方。”不对。理由一 ,课文原话是“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每年寻几两银子 ,”其中“在我们行事里”就是指与范进读书中举不同的、他的杀猪卖肉的行事。这个行事里能有什么馆 ?只能是杀猪卖肉的店铺而已。理由二 ,各辞书里…  相似文献   

16.
的注译欠妥新编语文教材高中第二册《问说》一文第七段(283页)有“……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课本对“道之所成”注释为“学行方面的成就”,《教学参考书》也将“唯道之所成而已矣”一句译为“只要求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课本的注释和《教学参考书》的翻译,笔者以为欠妥,现就句子结构与前后文意的联系两方面试述拙见。课本的注释显然把“成”解释为名词“成就”,并成为“道之所成”这个偏正词组的中心词,“所”字该作何解,却未谈及。《教参》的翻译也沿袭课本注释,把“成”译为名词“成就”,对“所”字同样避而不谈。这样的注释与翻译只能让人莫名其妙,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所”字是一个特指代词,通常用在动词前面,和  相似文献   

17.
(一) 在教读《核舟记》时,笔者觉得对"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的解释似有斟酌的必要.查阅近年来不同版本的教参资料,其解说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19.
《核舟记》中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字都是在径寸之木上完成的,王叔远的雕刻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也一定会发现,可是仅仅于此吗?那是不是单单用一个“奇”字就可概括了呢?私下觉得,核舟雕刻内容之多、技巧之高仍然是非常表层的东西,带领孩子去赏析核舟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进而带着孩子去初步感受我们古代民间的微雕艺术,才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或者也是魏学咿写作此文的目的吧。核舟记,不仅仅是记核舟,更是借核舟来记微雕艺术。  相似文献   

20.
1.明人魏学洢在《核舟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其色墨。”文中“天启壬戌秋日”使用的中国古代纪年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