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对政府目标、手段的选择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即利益调整的政治和技术过程。价值是主客体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体之于主体的意义和效用。政治学话语中我们把公共政策价值分析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政府—公共政策,其中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政策。政策之于政府的意义和效用在于它的实施推行过程中使政府得到满意的利益分配;第二层次,公共政策—群众,其中主体是公共政策,客体是群众。群众之于政策的意义和效用在于,群众中社会公共问题在公共政策的指引和推行中得以解决。就公共政策的价值而言,赋予公共政策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在利益优先的前提下,选择、分配、综合和落实利益,最终达到平衡利益,解决公众问题。以利益为基础的公共政策价值分析无疑揭示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也为公共政策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客观参照系,为政府行为的良性循环引领方向。  相似文献   

2.
1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公共政策应该是公正的,公正性表现为公共政策内容的公正即实质公正和公共政策形式的公正即程序公正。此外,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平的。公共政策要兼顾社会绝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对一部分或团体持有政策歧见,有意忽视其利益,或者通过牺牲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以成全另一部分人及其团体的利益。最后,公共政策应该是公开的。公众具有对公共政策及一切重大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公众能就政策问题与制定者达成磋商意见,能够通过民主的程序表达和整合自身利益,通过意见表达机制和特定的规则决定公共政策的选择。2信息社会对公共政策质量的要求2.1变革公共政策制定组织。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使政府决策组织减少中间管理层,扩大管理幅度,使结构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信息流将摆脱结构上的壁垒和束缚,变得无孔不入,使每个层级都可以从最直接、最便捷地获得信息,从而能为改善公共政策品质奠定基础。2.2优化政策制定过程。政府应该通过一种政府政务公开机制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公示在公众前面。这样政府的政策信息和制定过程能够为公众知...  相似文献   

3.
<正>伦理学作为一种独立于经济、政治等其他力量而存在的人文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政策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今天,公共政策领域内的各类问题依然凸显,这有悖于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即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及利益。因此,公共政策伦理失范问题及其引发的各种其他社会、生态问题理应得到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政策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通过执政党和政府以公共和社会的名义对社会进行统治和管理的一定表现形式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利益表达和利益确认、利益平衡和利益裁决、利益分配和利益实现等环节。公共政策及其各环节都体现着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利益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给现代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马克思主义利益矛盾理论,共同利益、价值底线、合理的规则是解决利益矛盾的关键要素,也是本文构建利益博弈模型的基本要素。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模型来看,公共政策的制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以现实政策环境为准绳,又要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利益均衡点的确定既要维护公共利益,也不要触及利益各方的博弈底线;要寻求规则理性。这一利益博弈模型虽然不尽完善,但对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益分化是社会转型期的显著特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在转型期通过加强政治民主及其制度化建设。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协调利益分配、通过成熟的公民意识的培育,有效地化解了利益分化过程中的伴生问题,保持着社会的基本稳定。它们共同构成了利益分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支撑,即政治民主及其制度化支撑、公共政策支撑和公民意识支撑,并共同作用使我国在转型期保持着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公共政策制定在积累政府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最近几年频频发生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却暴露出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诸如片面追求高GDP目标、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主体参与不充分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通过转变观念、保障各利益博弈主体参与权、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以及风险评估机制等路径,来均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确保公共政策制定的可接受性、科学性以及合法性。  相似文献   

8.
孟劲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11-14,31
公共政策主体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乃至调整。政府、政党、利益团体、公民以及大众传媒作为当前最为主要的几个政策主体,都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政策主体亦会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参与方式就是这些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是现代公共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前提。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运行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从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过程,是政策成败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地方政府部门、政府官员本身也是具有特殊利益取向的自利性主体。因此,从政府自利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对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保障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乃至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工作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及政策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应单纯依靠传统的单向的政策制定过程,而是与各方利益相关方面密切相关,科学民主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公民的广泛参与与民主协商。微博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中的新成员,从产生到发展的短短几年内,成为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实行民主权利、民主监督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全新平台。本文简述了微博政务的兴起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微博的政策影响功能,重点分析了微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参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蒋月锋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4):122-125,139
公共政策以公共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其制定和执行应遵循公共、正义、公正等基本原则。在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主体性价值的缺失、过程的程序正义价值缺失及结果的公正性价值缺失等诸多价值问题。必须通过对主体性价值的再认识、政策制定的过程价值关注和政策价值导向与利益价值取向的辩证认识等措施来重塑公共政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第三部门的兴起带来了社会治理环境的变迁,这对公共政策创新具有新的启示意义。第三部门作为新的公共政策主体,可以逐渐实现公共政策由“政府内生型”向“政府外生型”转化。但我国的第三部门在参与国家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社会监督的功能及成效不明显,因此要明晰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确立其参与政策过程的法律地位与程序,以更好发挥第三部门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news media is an essential player in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 Social work students learning how to scrutinize, and influence, the complex world of social policy can benefit from an educational model that incorporates the media.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dia's role in public policy formation. This framework is then used to construct a classroom exercise for analyzing the public discourse using basic content analysis of media texts. A case example drawn from a study of welfare reform and the media is described. By exploring how social problems are translated into public conversations, students can enrich their knowledge of social problem formation, and learn more effective rhetor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influencing the public debate.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日益显著。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利益集团的概况及其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通过健全利益表达制度,均衡社会利益集团发展,加强机制和法制建设,理顺政府同社会利益集团的关系等,引导我国社会利益集团的健康发展,促进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府公共治理和社会服务的关键环节,关乎国家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扩大有序的公民参与,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内在要求。探讨转型时期我国公民参与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及保障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与合法性、秩序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实现公共政策合法性、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并不是一个有条不紊、相互协调、运转准确的过程.文章从政策制定结构的历史和现实分析、政策制定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强弱不对称关系等七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以期促进我国公众政策参与的合理、有序和有效.  相似文献   

17.
在政策研究过程中,价值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领域。文章运用社会公共政策学、管理学和价值分析的研究路径,阐明教育政策在教育研究中的特殊性;提出价值分析是教育政策分析的起点,是进行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前提,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澄清价值、价值预测、普及政策和相互借鉴的作用;并通过经验性探索、规范性探索和超伦理研究来阐明教育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和主要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曾经作为“精英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在朝着“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失衡发展的根源及表现,都在于缺失了惠及全民的“公益性”。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均衡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哲学,在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上也找到了其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主要阐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申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途径。这对于提高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理性化、合法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民主的发展、全球化的国际形势等,都要求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实现更多的公众参与.公众不仅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角色,而且也是公共政策实施的对象,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让公众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才能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公共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