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开始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南斯拉夫人民对这种野蛮行径的反应如何?他们的精神面貌又是怎样?《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许杏虎的特写《歌声鼓舞我们》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南斯拉夫人民不畏强暴,抗击侵略的决心,以及他们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极度蔑视之情。一幅万众一心抵抗侵略的巨大图画跃然眼前。强烈的现场感和典型材料的运用是这篇特写的基本写作特色。3月28日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日,也是北约对南联盟轰炸的第五天。经过几天的空袭,南斯拉夫人民的士气…  相似文献   

2.
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狂轰滥炸,一边是英勇顽强的南斯拉夫人民的坚决反击。在正义与非正义面前,作者坚定站在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一边,以凝聚饱满感情而又朴实客观的笔触歌颂不屈不挠的南联盟人民,成为其作品的主基调之一。这篇小巧精致的特写就是礼赞南斯拉夫人民的一曲明快的赞歌。南人民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后,南斯拉夫人民举行了不同形式的欢庆活动。作者以此为契机,撷取贝尔格莱德人民欢庆胜利、誓死捍卫祖国的一组镜头,以特定的写作形式朴实地再现了在空袭不断的南斯拉夫正涌动着为正义而战的洪流。镜头…  相似文献   

3.
本台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王智敏报道:4月1日清晨5点,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南斯拉夫境内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被北约的导弹顷刻间摧毁。北约此前一直辩解说,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这座公路铁桥却是纯粹的民用设施。瓦拉丁大桥位于距贝尔格莱德70公里的诺维萨德市。美丽宽阔的多瑙河横穿诺维萨德市,瓦拉丁桥是连接诺维萨德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之一。当记者驱车赶到现场时,看到上千的诺维萨德市民站在河两岸,望着多年来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大桥被炸为废墟,他们气愤、叹息,有的还在哭泣。长约三百米的桥身全部坠入河中,只剩下两个大桥墩…  相似文献   

4.
1988年9月,我们江苏人民广播电台采访组应南斯拉夫普里什蒂那广播电视总台邀请,前往南斯拉夫访问。在南斯拉夫期间,我们着重考察和了解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和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情况。现将南斯拉夫广播电视概况简介如下: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有六个共和国,每个共和国和自治省都有一个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5.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26日已进入第三轮。导弹并没有带来任何和平,却使南斯拉夫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到目前为止,南联盟至少有11名军人牺牲,60余人受伤。更令人愤慨的是,一个安置波黑难民的军营也未能幸免,里面的妇女和儿童被炸伤。作为一名常驻此地的外国记者,我也与这里的人们一起度过了自北约轰炸以来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天四夜。我看到的是震惊、愤怒、无奈却仍坚强的无辜的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美丽却在转瞬之间满目疮痍的城市。在美国驻南使馆前,记者问一位过路人对局势的看法。这位50岁左右的工程师说:“…  相似文献   

6.
岁末之际,巴基斯坦传来的爆炸声让人们在展望2008年时心中带着几分余悸。巴基斯坦人民拿出智慧和勇气,将给全世界纷扰的心情带来尉籍、信心和希望。巴基斯坦的铁蝴蝶坠落了。世界失去了一位美丽的  相似文献   

7.
8月1日,湘潭县乌石寨彭德怀同志故居开放。次日,湖南日报发了消息,还登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的特写《因为他活在人民的心中》。听说这篇特写是出自新上任不久的总编辑之手,同行们称赞不已。一位省报总编辑参加一项重大社会活动,不是带着一个或几个记者,只出报道思想或题目,而是自己动手写报道,这种做法,在当前颇不平常。同时,这份总编辑很懂得新闻时效性的重要,长途跋涉归来,不顾溽署,欣然命笔,当晚十时发稿,雷厉风行,很有点改革的劲头。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十一日到十三日.在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园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了国际特写配者会议,出席的有二十三个国家的记者代表,中国记协也派了代表出席.这是国际上特写记者第一次举行这样大的规模的专业性会议,同时也是这样多国家特写记者的第一次会见.会议对于加强各国特写记者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各国代表们表示了这样一个愿望:让特写成为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的有力的工具.这个会议是罗属尼亚记协的代表在一九五六年的赫尔辛基国际记者大会上建议发起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的同意.现在经罗马尼亚朋友们的积构  相似文献   

9.
现场人物特写是新闻摄影中讴歌英雄模范人物最得力的表现形式。优秀的现场人物特写照片,对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鼓舞、激励作用。今年伊始,《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辟了《看今朝》人物专栏,全国新闻摄影学会也开展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新闻人物摄影大赛,这将推进全国和我省现场人物特写摄影技艺的提高。现场人物特写的拍摄,要求作者仔细观察现场、研究现场,准确地把握现场环境,恰到  相似文献   

10.
这则战地特写,选取了一个平和的视角,一种平静的叙事方式。地下室阴暗的光线、砖块脱落而斑驳的墙壁,以及记者指给大家看的食品和水,虽然不像鲜血淋漓、瘦骨嶙峋、断壁残垣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那样触目惊心,却给人以压抑难耐的视觉感受,而这正是大部分南斯拉夫人民目前的真实生活。三个采访对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身份复杂,自己是塞尔维亚人,而丈夫是美国人,还有混血的孩子。一个是有朋友在当兵的青年,他把当兵的朋友和世界上其它城市的青年比较,无形中也比较了自己的处境。另一个则代表了大多数在地下室避难的人普遍无聊…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发回的系列战地通讯《战火中的贝尔格莱德》中的一篇。1999年4月1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摧毁了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桥。这座大桥是连接诺维萨德市新老城区的交通要道,是一处纯粹的民用设施。而北约一直声称它轰炸的都是军事目标。记者没有大发议论,只是朴实地记录事实,用事实向世人揭露北约在南联盟所犯下的罪恶。在铁的事实面前,北约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面对战争的罪恶,激愤之情难以避免。但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是事实。因此,记者必须…  相似文献   

12.
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于1999年3月23日下达对南实施空中打击的命令之后,巴尔干半岛这块历史上饱经战乱的土地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面对侵略者的导弹,南斯拉夫人民作何反应?他们的生活怎样?3月24日,邵云环迅速发回通讯《悲壮的贝尔格莱德》,真切地记录了面临空袭的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表现了他们对外来侵略的满腔悲愤及不屈不挠捍卫祖国的斗争精神。《生活》杂志老记者保罗·奥尼尔发明“奥尼尔定律”,即“在第一段就要抓住读者的喉咙,在第二段就要把你的拇指塞进他的气管,把他靠墙抵住,直到文章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13.
李宏 《中国广播》2016,(2):87-92
广播特写《李子花瓣上的雪——来自日本春天的故事》由德国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玛尔特·雅司朴生(Malte Jaspersen)采制,是2005年国际广播特写大会展播的作品。本文从音响的采录、音乐的运用等方面赏析玛尔特·雅司朴生如何从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记录日本人的故事,用音响来描画他心中的日本春天。  相似文献   

14.
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革命博物馆是在一幢旧建筑中,一九七○年开始接待观众。该馆陈列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室内用人工照明。陈列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九年,陈列了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的成立,第一支正规军——第一个  相似文献   

15.
1999年6月9日,面对强大的国际反战舆论压力,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终于宣布,持续78天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宣告结束。78天里,南联盟军民在米洛舍维奇总统的领导下,举国上下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充分体现了南斯拉夫人民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南联盟至少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南联盟在这场高技术现代战争中,面对北约实行的舆论封杀和“信息屏蔽”战略所进行的抗战宣传,特别是网上“抗争”,为南人民立…  相似文献   

16.
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口维护人权,对主权国家南斯拉夫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制造了真正的人道主义灾难,他们炸毁了南联盟的电台、电视台,妄图扼杀南斯拉夫人民的正义呼声。5月8日,又悍然使用导弹袭击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3名记者牺牲,馆舍严重毁坏。面对如此骇人听闻的野蛮暴行,美国和北约控制的主流媒体却一反常态,千方百计掩盖北约集团动武的真相,百般为北约的侵略行径辩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他们标榜的“新闻自由”的虚伪性,给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要抓住这…  相似文献   

17.
从3月25日至4月24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已有几十篇文章和消息见报,并且还发表了21幅新闻照片,图文并茂地向全国、全世界及时报道了在南联盟发生的真实情况,有力地揭露了在美国主导下,北约对南联盟逐步升级的野蛮轰炸给南斯拉夫人民...  相似文献   

18.
新闻必须新和快,必须把新近发生的事实尽快报道出去。为了快,记者采用信鸽、电话、电报、传真等手段传发稿件。特写《美国第一支直升机采访队》,正是反映新闻工作者如何采用快速手段获取新闻,这一特写本身也抓住了新闻领域中的新事物。 这篇特写抓住个“快”字。一开始便强调新闻记者“面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务求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开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特写中的主人公鲍勃和妻子马丽卡“经常是最先到达现场”。他拍摄到现场照片后,接着便“传送到电视台,然后再传往电台”。这些描写,都是为了把又鲜又活的新闻尽快提供给受众。  相似文献   

19.
播音员播音不能像小学生背课本那样一字不拉背将下去,而要像演员那样钻研剧本,进入角色,台词随剧情自然有感情地吐露出来,引起共鸣。 去年春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同志病故。他的家属遵照王震同志生前遗愿,将他的部分骨灰撒到天山。骨灰盒从北京运抵乌鲁木齐那天,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写了一篇新闻特写,详细记述了王震同志的骨灰从北京运抵乌鲁木齐机场,然后安放在人民会堂悼念大厅的过程。作品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王震同志热爱新疆人民及新疆人民对王震同志的深切缅怀之情。下面谈谈我在播送这篇特写时是怎样理解与表达此文中的感情色彩的。 我在播这篇特写时,首先把握准了它的基调。这基调即文章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播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冒着严寒到坝上张北县看望农户、访贫问苦,这不仅给全县人民以巨大鼓舞,而且给我们县级新闻单位组织搞好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次练兵和节目创优的机遇。可以说,广播特写《总书记坝上访农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成功的话,那么,这篇特写所涉及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访问贫困地区的农民这一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