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思路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去听去看去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也使得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导写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出示课件。(用课件展示优美环境的图片)2.激发兴趣。这儿青山碧水,绿树红花,景色多美呀!你们想在这儿安家吗?是啊,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园中是每一个人的心愿。然而,我们身边的环境如何呢?这节课我们…  相似文献   

2.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教授学生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什么文字。"因此,要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作文课的遗憾就在于我们教给学生过多的作文套路,而忘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积极感受。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讲开头用什么方法,人物描写等等的写作知识;阅读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积累语言: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甚至细致到不放过一个标点。唯独忘了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写作文。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安排一些“生活作文”,让写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是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用心去观察自然,体会生活,为作文做必要的积累.没有积累就写不出好作文;其次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和发展其想像力;再次就是要把口头作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农村小学的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民间文化.使之与作文教学密切结合,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本文主张让学生走进农家、走进田野、走进家乡名人,亲自去收集、整理这些民间文化,并结合小作者的亲身体会、实践,写出大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农村新风貌的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作文选名目繁多,什么创新作文、想像作文、最新作文、300字作文、500字作文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作文选中的作文,大多都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改了又改,失去个性和童趣的文章。学生读了优秀作文后,觉得作文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太远,可望而不可及。学生习作时,也往往不去思考,就翻开作文选,根据老师布置的习作要求,选摘所要的文章。老师在改习作时就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听听身边的习作,好处还真不少呢。一、走进生活作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习作中为了让学生能反映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广的领域,这里仅在“通过审美,进行作文教学”的背景下,谈一些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作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去提炼生活,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而且要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现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最难教的是什么?作文。学生最畏惧的作业是什么?作文。作文教学之路可谓艰难。学生无材料可写,无事可记,无理可说,无情可抒,真所谓“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作文教学难道就这样令教师发愁,写作文就这样使学生畏惧吗?我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学生素材;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料,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享受到习作乐趣,取得了转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作文教学只有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才会激活学生的思绪,产生倾吐的欲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试图体现一个“放”字、一个“真”字和一个“趣”字。放,即放飞心灵,放开思维,放达情感,放手表达,让学生自由畅达地去抒写那多姿多彩的寒假生活;真,即真实的生活,真我的体验,真情的流露,真切的表达,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趣,即无邪的稚趣,天真的童趣,纯真的情趣,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享受作文的乐趣。我们只有让作文透发出学生生命的本真,保持着其特有的“原生性”,童心、…  相似文献   

11.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等问题。尽管老师煞费苦心地指导,但是学生的习作还是粗线条、干巴巴。每逢写作,不是抄范文,就是胡编乱造。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本身积累不足,入不敷出;另一个是作文教学走进了教师“奉命作文”的怪圈。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农村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由此可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使学生写出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体现个性的习作,就要让学生积极地走进生活.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触摸周围的草和木,欣赏眼前的景和物,使学生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具有新意的习作,写出真实的生活,抒发独特的感受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走进生活。让农村生活在习作中闪光呢?笔者认为从这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写作之源,倡导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已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如何优化生活化作文教学,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从思想和形式上淡化作文概念从思想上“淡化”,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概念,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像、推断,去剖析、感悟。让学生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我有什么就说什么,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形式的限制,只是要求:观察要…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密切联系生活,真切表达生活。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它是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正所谓: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离开生活,作文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作文,进而快乐地作文。一、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目光投向返璞归真的自然、目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5.
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兴趣的培养,把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游览,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在大自然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春天,我带他们去春游,让他们饱览家乡山河的美;夏天,我带他们去海边野炊,培养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秋天,我带他们走进工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课题研究展开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围绕作文主题,设计观察研究的计划,先观察,先研究,先参与体验,然后进行作文的作文教学和作文学习的方式。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小课题研究来提高作文效率,希望能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学会用作文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想写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8.
1.淡化虚拟内容,走进现实生活,作文无时不在,无处不有;2.淡化指导痕迹,走进学生心灵,以情隐痕,把学生当作朋友;以境隐痕,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种享受;3.淡化写作技巧,走向自由表达,给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自选内容,自定主题,自定体裁,自由拓展思维空间,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资源贫乏的窘境,走出内容陈旧老套、面目可憎的怪圈。写“乡土作文”,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写乡土作文,即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己所生活地区的地域文化,去体验社会生活,亲近并热爱家乡的自然风光,从而写出内容丰富、鲜活别致、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佳文。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自我提高,无论是语言内容,还是线索结构,都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素材,自己去认识感悟,自己去加强提高,要让学生常常感到有内容可写,知道怎么去写,不再害怕写作文,而是喜欢写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