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道,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这种格式的句子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其中有些句子乍看上去是比喻,实际上构不成比喻。我们把这种含有“像”字而又构不成比喻的句式叫做“像”字句非比喻式。请看下列句子:①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海上日出》)②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火是光明的象征,它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幸福,它能为人们服务。火有时也会带来灾难,如果你对它丧失警惕,它就会像一个凶恶的魔鬼突然降临在我们身边,疯狂咆哮。  相似文献   

3.
"像"字和"好像"一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但并非都表示比喻这种修辞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示比喻1.船头和船稍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威尼斯的小艇》)句中的"像"字表示比喻,这句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常理之外,情理之中———谈《天上的街市》中的比喻王泽清我们都知道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例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阵。”能不能倒过来比?说“猛虎像战士们一样”?常理情况下不能,但是,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开头就是这样。请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  相似文献   

5.
不同民族比喻内容的相异之处,突出地表现在同一喻体具有不同的象征义、比喻义。这一方面,汉俄比喻中这种情况很多。我们试举几例。 1、龙。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极高,它是尊者的象征、强者的象征,所以人们一般用龙比喻尊贵者、强者。如“攀龙附凤”“望子成龙”等。这是因为,中国的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古代华夏民族崇拜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今天的中国人仍自称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俄罗斯文化中形象可不怎么样,它是凶恶的尚武的象征。人们通常只用龙来比喻凶恶的、为人们所讨厌、所憎恶的人。  相似文献   

6.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 ,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 ,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 ,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 ,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 ,而是话到嘴边 ,引而不发 ,留有余地 ,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 ,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 ,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 ,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 ,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 :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  相似文献   

7.
夏衍的《包身工》里有一段字历来被人们引用和称道:“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样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的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迫着做工”。这段字在许多作中被认为是三个比喻,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应为两个比喻。  相似文献   

8.
“饕餮”作为古代遗留的书面词语,在现代白话文中长时间没有用武之地,几乎要被淘汰。没想到近几年来它却大有“东山再起”之势。一个面临“死亡”的旧词语复活了,奇迹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外部形势和语言运动的内部规律相结合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饕餮”的解释是:“①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②比喻凶恶贪婪的人。③比喻贪吃的人。”“饕餮”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贷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报,不分孤寡,不恤贫匮。天下之…  相似文献   

9.
比喻是各种文体都要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如何学习、掌握和运用它,在中学语文学习和作文练习当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比喻的概念和类型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这里主要谈运用比喻的目的、条件和方法。并举例加以阐明。 根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有无及变化,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1)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犹、如”等喻词来联系的比喻。例:“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2)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成为、当作”等喻词联系的比喻。例“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余心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0.
《围城》的书名本身就是比喻;《围城》中充满了比喻,就像山坡开满了鲜花。《围城》通过比喻来描绘士林世相,揭示人生忧欢,引发沧桑慨叹。比喻之于《围城》,正如眼睛之于龙、领带之于西装、硕果之于青枝、金苹果之于银盘餐具,有点睛添花之功,出神显韵之效,漾情溢趣之用,增厚加深之妙。研究《围城》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而研究《围城》的比喻,又必须研究《围城》的比喻的学者视野。因为,钱钟书是一个学者小说家,《围城》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唯一的一部学者小说。离开了这两个前提,是难以真正深得《围城》比喻的堂奥的。  相似文献   

11.
比喻就是打比方。那么,学生把《看云识天气》中“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峰峦……”的说明方法答成“比喻”,对不对呢?一  相似文献   

12.
章馨方 《林区教学》2012,(4):116-118
魔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不同时期对魔鬼有着不同的认识。19世纪多位音乐家根据歌德《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创作了音乐作品。本文通过对李斯特《浮士德交响曲》第三乐章"梅菲斯特"中运用戏仿手法的分析,试图探究19世纪魔鬼意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这一探讨是在音乐形态的分析中进行的。基督教中的魔鬼与恶有着必然联系。然而,时至今日宗教所提供的文化力量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了。宗教和世俗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也终于因为宗教的衰落和退场而暂时消解。与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魔鬼便拥有了世俗特性。梅菲斯特成为了创新精神的激励者,作曲家们正是借助梅菲斯特的魔鬼想象来理解世界。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的《围城》运用了大量的“讽刺的比喻”(或称为“讽刺性比喻”)。这种“讽刺的比喻”具有“贬低性”、“双向性”等特征,其中多与女性有关。《围城》中的比喻和讽刺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典范,这种“讽刺的比喻”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在女性观上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4.
饕餮(tao tie)是传说中的一种恶兽,常用来比喻贪婪凶恶的人。饕餮虽然凶恶,但它的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却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饕餮”青铜器被人们誉为青铜器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在比喻句中.“像”是比喻词,表明比喻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带“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面。”(《成功的秘诀》)这就不是一个比喻旬。非比喻句中的“像”,含义甚为丰富,语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本文试就非比喻旬中“像”的表意功能作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作家王蒙先生在《善良》一文中这样写道:善良与凶恶相对的时候,前者显得多么稚弱而后者显得多么强大啊。凶恶会毫不犹豫地向善良伸出毒手,而善良却处于不设防乃至不抵抗的地位。凶恶无所不为,凶恶因而拥有各种各样的武器。善良常常败在凶恶的手下。  相似文献   

17.
传统修辞理论认为比喻就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写该事物”。比喻所谓“本体”“喻体”的“体”也就暗示着它们是表示事物的名词语,换句话说典型的比喻就是“名+喻词+名”,以名喻名,在两个名物之间作比。例如:(1)我们的祖国像花园。(2)转眼光景,整个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白花花的,一望无际。(杨朔《雪浪花》)不过,广义的事物也包括事件在内,所谓事件从句法上说一般是由主谓结构或动词性结构来表述的。其实这种在两事之间构成的比喻为数也不少,高中《语文》第四…  相似文献   

18.
你读过《翠鸟》这篇文章吗?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它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春装,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读完这段话,你一定会感到翠鸟如同一位裹着头巾,内穿衬衫,外套春装的美丽的姑娘呈现在眼前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贴切的比喻。由于翠鸟头上的羽毛较长,而且在暗绿色中杂有翠绿色,作者就以“绣满花纹”的“头巾”作比喻;又由于翠鸟腹部的羽毛被背上的羽毛所掩盖,于是又以“春装”裹“衬衫”作比喻,才使我们读了以后如见其物。比喻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靴匠与魔鬼》的作者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著名小说家,他有不作品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契诃夫的小说大都通过描写当时俄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人类共有的社会问题。《靴匠与魔鬼》讲了这样的故事:靴匠修多每天很辛苦,却还穷得像个乞丐,他很想成为有钱人。一个魔鬼顾客说可以帮他实现梦想,但他必须以出卖灵魂为代价。修多决心一试。  相似文献   

20.
曹芳同学问:“《海燕》通篇用了象征手法,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革命先驱者,如果说‘革命者就像勇敢的海燕’就用了比喻。请问,象征和比喻有什么区别?”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