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在国外担任常驻记者的时间不算短了,但遇到年轻的同行问我,什么是一名驻外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我往往一时答不上来。善于交际,思路敏捷,判断犀利,语言精炼等等,无疑都属于记者应有的素质之列,但细细想来,最基本的恐怕还是一个“勤”字,这是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驻外记者成功的基础。我常常把这种素质称之为“蜜蜂精神”。记者应该象蜜蜂一样,在百花丛中采集花粉,酿出最新最甜的蜜来,而不要象蝴蝶,整天到处飞舞,炫耀她美丽的衣裳,却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名言。勤勉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努力开拓的创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如今,人人盼发展,处处奔小康,人们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真抓实干,顽强拼搏。由此,我联想到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勤的问题。不少年轻的同志孜孜以求当名记者、当专家型记者、当多面手记者,为使自己能评上个满意的职称,自己写的东西能获个大奖,努力创造条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据笔者观察,时下有的记者特别是一些年轻记者,他们恰恰就少了那么一点勤勉精神,不是勤…  相似文献   

3.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预测和控制是一种潜在的操纵行为。而提问艺术的巧妙运用则能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使采访对象的行为能沿着记者预想的采访目标顺利进行。记者的提问应该选择适宜的谈话内容。每个人都愿意谈自己从事、熟悉、感兴趣的事。因此,记者应事先研究采访对象的爱好、兴趣所在。但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根据不同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1) 漫谈式提问法所谓“漫谈”并非漫无边际地闲扯,而是在掌握谈话中心的前提下,记者采用的一种提同方法。采访一些见识少、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0,(5):32-34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峰的一篇《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息和判断,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记者收入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相似文献   

6.
审稿三勤     
审稿三勤叶向东一、不懂勤问这里的“问”包括请教他人、查字典、查资料等。审稿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语言词汇,甚至一些知识性方面的问题。比如,在一篇稿件中,出现了“元认知”一词。此稿整体不错,只是这一词令人费解。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哲...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力量在于感染人、影响人和改变人。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记者,而成为一各合格的文化记者,不仅需要精通新闻业务,还应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拥有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底蕴厚重。为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笔者在工作中坚持做到三勤:勤跑、勤学、勤问。2015年5月,笔者得知保定市原文化局局长王福友等几位老同志编创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实践中,一些通讯员很少“单枪匹马”地自己闯,而一味追求和记者合作。他们名曰“合作”,实则是想借记者的“牌子”,以为有了这“牌子”,犹如给稿子安上了“保险”,录用可能性就大了。无可否认,记者和通讯员之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是必要的。但是,那种意在“借牌子”的合作,却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冀平 《新闻知识》2001,(8):17-18
一个记者,尤其是一个出色的记者,基本的素质之一就是善于或者从人们都司空见惯的人人心中有的“普通事实”中,去发现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实,或者从“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现象中,“捕捉”别人没有感觉到的深刻内涵。这种“发现”和“捕捉”,就是新闻敏感。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一种较强的新闻敏感呢 ?我的理解是,一个记者的新闻敏感强不强,素质高于否固然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但重要的还在于对生活深刻感受的悉心培植。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感受越深,新闻敏感才能迸发越快,新闻敏感才显得越准,新闻敏感的平台才能越大。  …  相似文献   

10.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11.
不知不觉间,在自己所喜爱的新闻工作岗位已经干了十年。这十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为改革开放的真诚歌咏.也有对不正之风的猛烈抨击。然而回忆走过的路程,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记者,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些为弱者鼓呼呐喊的文章。新闻记者尤其是党报的新闻记者,如果不是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很容易对自己产生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和估价。不说传统的“记者是无冕之王”口号的影响容易使一些素质不高的新闻从业人员自我膨胀,就是经常参加这会那会,出入酒店餐厅的实际也容易让一些人忘了自己是谁。从而使他们走到哪里都不自觉…  相似文献   

12.
通讯员园地     
写新闻,让我走进人民大会堂□张法祥作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必须“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看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张口勤问,心里要想此事有无意义,算不算新闻,有意义算新闻就要勤动手,把它写出来。我在延津县广播电视局上班,老家距离县城20公里,来回要路过文岩渠大桥和一个砖瓦场。一次我骑车路过这里时,看到文岩渠中沉淀的黄河淤泥被拉到砖瓦场堆积得像座小山,下车一问才知道这是该砖瓦场用来烧砖的。我想,别人烧砖都是用地下黏土,毁坏耕地,但他们用黄河淤泥烧砖,一可节约能源,变废为宝,二可不毁耕地,如…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四能”:能想、能跑、能听、能写;或者说“四勤”:眼勤、腿勤、脑勤、手勤。这些是前辈专家提出,并为新闻界公认,大多数编辑记者身体力行的。然而现时竟有人把记者分为“四流”:“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好稿。”  相似文献   

14.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5.
钟鸣 《声屏世界》2005,(11):22-23
“耳闻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人们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对一些重大、突发的、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的报道,电视在制作时越来越多地采用记者现场报道的形式。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一般新闻报道相比,受众更能感知它的真实性和即时性。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正是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眼见为实”的心理,使观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还能“目睹”。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都是一个记者必需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具有冷静的头脑,也应是记者素质中不容忽视的一条。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头脑发热。我从自己几次报道的教训中,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曾经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今年四月下旬,我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他。由于我多次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新闻记者对新闻采写的绝对话语权。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除自己掌握的独家线索外,如何用已有的“米”做出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独特菜肴,考验的是传统媒体记者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出报道采写“六问”,以期为我们进行新闻报道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其中第三个是知识根底。他说:“要打好知识根底。知识就是力量。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的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希望在我们的新闻队伍中多出一些既懂政治、学识又渊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相似文献   

19.
搜集和积累资料的点滴体会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朱明华编辑工作单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靠日积月累地搜集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资料工作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工作再忙,只要坚持一个“勤”字,就能做好资料的搜集。勤记。就是要随身经常带着一本笔记本,俗...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事实对科学家是如此重要,对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离开了事实,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新闻来。当然,记者掌握事实积累情况主要是靠现场采访。但是,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却有“穷”记者和“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就是不明情况,问他要綫索,两手空空;“富”记者呢,他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