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净吃"思维的基本含义H_2O、CO_2与Na_2O_2发生反应时存在如下质量变化关系: (1)2H_2O 2Na_2O_2==4NaOH O_2↑固体增重36g 156g 160g 32g 4g (2)2CO_2 2Na_2O_2==2Na_2CO_3 O_2固体增重88g 156g 212g 32g 56g反应(1)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H_2O中的H元素质量,从固体质量变化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H_2O中的所有H原子;反应(2)中固体增重等于参加反应的CO_2对应的CO(与CO_2物质的量相等)的质量,可以理解为固体"净吃"了CO_2中的所有CO.  相似文献   

2.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自然科学》第四册及人教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中都提到了灭火器原理演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碱灭火器: Na_2CO_3 2HCl=2NaCl CO_2↑ H_2O或Na_2CO_3 H_2SO_4=Na_2SO_4 CO_2↑ H_2O  相似文献   

3.
H_2S在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物质,它的性质是各类考试的“热点”.现作以下分析,可略见其性质的特异性和多变性.(一)定性角度看,它具有能打破人们思维定势的若干“反常”性质.这些丰富多彩的“反常”性质更能启示人们的思维.1.酸性气体之间一股不反应.但H_2S反常,如:2H_2S SO_2=3S 2H_2O2.酸与酸之间一般不反应.但H_2S反常,如:①2H_2S H_2SO_3=3S↑ 3H_2↑②3H_2S 2HNO_3(稀)=3S↑ 2NO↑ 4H_2O③H_2S H_2O_4(浓)=S↓ S0_2↑ 2H_2O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反应原理CO_2与NaOH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碳酸(H_2CO_3)与NaOH的反应。当n(CO_2):n(NaOH)≤1:2时,发生反应①CO_2 2 NaOH=Na_2CO_3 H_2O,溶液中的溶质为Na_2CO_3和NaOH,或只有Na_2CO_3;再向其中通入CO_2,则发生反应②Na_2CO_3 CO_2 H_2O=2 NaHCO_3;①②为连续的两个反应,可叠加得反应③CO_2 NaOH=NaHCO_3。即当n(CO_2):n(NaOH)≥1:1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_3;当1:2相似文献   

5.
Na_2O_2与CO_2和H_2O(气)的反应计算是典型计算,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含Na_2O_2的混合物与H2_O或CO_2的反应计算,二是含CO_2或H2_O(气)的混合气体通过Na_2O_2固体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反应事实,挖掘反应的隐含,弄清反应的规律,找准反应前后量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无机反应种类繁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规律性较强,但同一反应规律中又出现很多特例,现归纳如下:1.一般地,酸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但有很多例外,如:2HI 2FeCl_3=2FeCl_2 2HCl I2↓H_2S 2FeCl_3=2FeCl_2 2HCl S↓2HCl Na_2S_2O_3=2NaCl S↓ SO_2↑ H_2OFeS_2 2H_2SO_4(浓)=FeSO_4 2H_2O SO_2↑ 2S↓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学〉80年第4期,在“盐跟盐反应有哪些规律可循”?一文中,认为氯化铜跟碳酸钠溶液反应将生成氢氧化铜。对此我提出不同看法:氯化铜中的铜离子与硫酸铜中的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应该是一样的。而硫酸铜与碳酸钠反应,将不生成碳酸铜,而生成碱式碳酸铜沉淀①:2CuSO_4 2Na_2CO_3 H_2O=CuCO_3Cu(OH)_2↓ CO_2↑ 2Na_2SO_4在这个反应中也有CO_2气体产生。因此我们不能光凭有气体产生这一点就肯定反应中不会生成碳酸盐,必定是氢氧化物。  相似文献   

8.
在不少书刊中,“↑”符号大有滥用之势,给教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符号的含义认识不统一造成的。本文就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中的几个方程式的写法,谈谈“↑”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时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Na_2SO_3+H_2SO_4 =Na_2SO_4+H_2O+SO_2↑(P56) 高温 (2)4FeS_2+11O_2=2Fe_2O_3+8SO_2 (P58) (3)FeS+2HCl=FeCl_2+H_2S↑(P54) △ (4)S+H2=H_2S(P53) 方程式(1)和(2)中,都有SO_2气体生成,为什么前者SO_2后标有“↑”符号,而后者却没有呢?我认为,方程式(1)中,SO_2气体逸出  相似文献   

9.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一册第86页,列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有人认为该方程式应写为;2NaHCO_3 Na_2CO_3+H_2O↑+CO_2↑笔者认为:这种写法不无道理。H_2O 后的箭头“↑”是不可少的,建议课本中的方程式给予修订。理由是:1.生成物中的箭头“↑”表示该物质脱离了反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226600)周永生说本刊91年第2期发表的《Na_2O_2和CO_2反应的实验改进》一文中提出将生成的CO_2通过装有浓H_2SO_4的洗气瓶,以除去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汽,再通过装有Na_2O_2的二通管,使其反应。我认为该文忽视了此反应的一个重要条  相似文献   

11.
初中化学总复习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对化学总复习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下面具体地谈谈几个应重视的问题。一、依据大纲,指导方法要以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现行课本以及天津市教研室制定的“关于初三化学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重视对学生复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怎样抓学习规律。例如,以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及其发生的条件为例,在总复习时可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规律: 例: 1.CaCO_3 2HCl=CaCl_2 H_2O CO_2↑ 2.Cu(OH)_2 2HCl=CuCl_2 2H_2O 3.CuSO_4 2NaOH=Cu(OH)_2↓ Na_2SO_4 4.AgNO_3 NaCl=AgCl↓ NaNO_3 在复习时,为了掌握复分解反应,不但要求学生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记住复分解反应规律和  相似文献   

12.
《考试》2008,(11)
一、原理的比较旧法制氧:2KClO_3(?)2KCl 3O_2↑或2KMnO_4(?)K_2MnO_4 MnO_2 O_2↑新法制氧:2H_2O_2(?)2H_2O O_2↑二、反应条件的比较从反应的条件看,旧法制氧中需要加热,既浪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用石灰石与盐酸反应,而不能用硫酸,这是因为产物中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反应所生成的硫酸钙会包裹在固体石灰石的表面,使反应逐渐终止.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aCO_3 H_2SO_4=CaSO_4 H_2O CO_2↑……①  相似文献   

14.
按高一化学第四章介绍的方法演示 Na_2O_2与H_2O 的反应,由于反应激烈,致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放出的操作显得十分仓促。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操作装置如下图1;并补充了Na_2O_2与 CO_2反应的实验,操作装置如下图2。两个实验操作都很方便,且效果也都很好。  相似文献   

15.
在同一条件下,当某一反应物的加入量从少到多时,会依次发生几个反应,这就是分步反应。分步反应中的后几个反应能否发生与某一反应物的量有关,而产物的种类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量的配比加以控制。确定产物的种类是解答这类题型的难点。倘若利用数轴来确定产物,则是突破这个难点的好方法。现介绍如下。 首先从磷酸与NaOH溶液混合反应谈起。这两种溶液混和时,可因其物质的量之比不同而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H_3PO_4 NaOH=NaH_2PO_4 H_2O……① H_8PO_4 2NaOH=Na_2HPO_4 2H_2O……② H_3PO_4 3NaOH=Na_3PO_4 3H_2O……③ 从上述三个反应可分别确定出如下比值,并称其为特定点(a)。n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相似文献   

16.
少数学生常把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写成: 2Na+CuSO_4=Na_2SO_4+CU一些教师按照教学参考资料、复习资料纠正学生这个错误时,往往用另外两个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2Na+2H_2O=2NaOH+H_2↑  相似文献   

17.
四、酸(H~ )的性质1.酸与碱的反应HBr KOH=KBr十H_2O;H_2SO_4 Cu(OH)_2=CuSO_4 2H_2O;3HCl Al(OH)_3=AlCl_3 3H_2O;H_2CO_3 2KOH=K_2CO_3 2H_2O;H_2S 2NaOH=Na_2S 2H_2O;H_2S NaOH=NaHS H_2O;H_2CO_3 NH_3·H_2O=NH_4HCO_3 H_2O;〔注释〕酸 碱→盐 水。学生往往根据这个  相似文献   

18.
学生对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是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例如,分别将下列两组溶液混和,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1.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和;2.氯化铁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和. 1.Al_2(SO_4)_3+6NaHCO_3=2Al(OH)↓3_+6CO_2↑+3Na_2SO_4Al~(3+)+3HCO_3~-=Al(OH)_3↓+3 CO_2↑ 2.2 FeCl_3+3 Na_2CO_3+3H_2O=2Fe(OH)_3↓+3CO_2↑+6 NaCl2 Fe~(3+)+3CO_3~(2-)+3H_2O=2 Fe(OH)_3↓+3CO_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此方法存在两点不足:其一,化学方程式不易配平;其二,“水”在方程式中的位置不好处理,什么情况下写,什么情况下不写,不易抓住规律.  相似文献   

19.
高一课本(人教版、必修本)《碱金屑》一章,没有指出Na_2O_2与H_2O等反应的实质,因而,学生在分析上述反应的电子转移时,常常出错。现简要分析如下:一、Na_2O_2与H_2O的反应对其电子转移情况的常见错误分析为:  相似文献   

20.
高中化学讲 Na_2O_2与 H_2O 反应时,除了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生成的 O_2以外,教师普遍补充了用酚酞试液去检验溶液的碱性,证明反应生成了 NaOH。教师当然可以想到,无色酚酞在变红之后,很快(1 min 之内)又会褪成无色。对于这一现象,学生在瞬间会感到奇怪,但仔细一想 Na_2O_2与 H_2O 反应后的溶液成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