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是故乡明》一文语言恬静、饱含深情。笔者基于文体特征解构文本,抓住核心语言内容,解构成“山水有明月、他乡月更明、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过程,透过文本依循“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的切切故乡情,最终了悟“月是故乡明”的文字、文学和文化内涵。在对本课的自我述评中,笔者还阐述了投射在课堂上的精神倒影,即带领学生穿越寻月的发现、赏月的鉴别和辩月的顿悟的三重境界,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交融创生。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4.
辛词雄潭沉郁,达到词之胜境,辛词意境的创造,是多角度、多类型的,有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始境、又境、终境;诗人之境.常人之境等等,从而构成多侧面、多层次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贬居永、柳时期特定的思想感情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心理,使得他的山水文学呈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态:幽深、寂静的奥境和高爽、广阔的旷境。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或有所侧重,或相反相成,以独特的美学趣味,表达出作者独特的内心情志。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萨迦派密教命题"成境为心",不仅是一个佛教命题,也是一个与我国古典美学思想有亲密关系的命题。它源于唯识宗,本质上是一种人心内证的修持过程,旨在强调"境"的生成是由于"心",万物皆存于"心",除"心"之外再无实有外境,人应修一颗明空双运的心以达到生死涅槃的无别之见。探索一条从藏传佛教心性学说到审美心理理论的思想道路,既有其优势,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它反映了一种以主体为本源、夸大了主体作用、完全忽略了客体作用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8.
清人方扶南所谓“摹乐三至文”为我们提供了考察音乐审美意象的范本。以音乐审美意象理论为基础,考察“摹乐三至文”的意象类型和组合方式,在欣赏音乐方面体现出“有我”和“无我”不同的审美境界,本文认为韩、李二人较之白居易更接近“无我之境”,在欣赏音乐时也就更接近音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10.
声乐课堂的"美境"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是美的艺术,声乐课堂担负着传播美、表现美、反映美的重要使命。面对音乐艺术纷繁复杂和恶俗音乐泛滥成灾的局面,声乐课堂应当在音乐文化、专业知识、个体潜能、艺德修养等四个层面上着力营造美的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美、向美,追崇真美,远离假美。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观点理解上分歧的原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论述了“无我之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它所关涉的是不同艺术门类艺术审美的差异。"虚境审美"和"实境审美"作为理解不同艺术的美学方法,对于认识文学经典改编中的得失不无启迪。论文通过1987版和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改编的虚境审美与实境审美转换、改编中"境"审美的不同层次以及改编中"境"审美的哲学蕴含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审美对于电视剧改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三新”背景下,立足追求理解的UbD理论,通过大单元审美目标的定位——通往“未知境”,审美过程的落实——进入“我在境”,审美评价的展示——融通“外在境”,实现对审美思维“三重境”的探索,以期促成从表层到深层的持续理解的审美思维路径的生成,在理解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建构符合“美”之规律的意义世界与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4.
吴继泉 《南平师专学报》2001,20(3):51-55,70
文章认为,散文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新诗体,她是人类情感和理智两种精神活动相互渗透和制约的结果。纵观中外散文诗的发展历程,大凡成功的散文诗作品均是时代的智慧和个人感情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了情感与理智的平衡协调一致。同时散文诗的情与理还必须具有严格的审美规范要求,这就是:流动于散文诗中的情感必须是真挚实在而深沉的,散文诗的哲理必须是作者真切的情感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15.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境和意蕴。  相似文献   

16.
赵强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09-112
“中国画”作为和“西洋画”的对应,并标志中国绘画文化的概念含义已经失去了意义,而且成了创新的束缚。尤其当水墨画和其他外来艺术品种同等地在中国土地上竞相开放的今天,它应该和油画、中国版画具有相同含义。这样,它的创新将在于对它的特质、长处的发扬光大;那些只是反水墨画传统的勇士们,也将不再为不是中国绘画文化而苦恼,共同的心理意识必然使他们的作品含有作为中国文化的意识;于是,艺术的多元化将首先是品种的多元景象。  相似文献   

17.
尼采悲剧理论包括悲剧源于非理性的醉境、悲剧是一种非现实的存在、悲剧的审美作用——拯救与超脱等内容。他的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境和意象是至境艺术形象的两个并列的理论范畴。两者之间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意蕴的情韵悠长与思致隐奥 ,质地的空灵透莹与朦胧幽晦 ,气势的飞动流转与凝重沉滞 ,形态的清水芙蓉与笔补造化 ,心意的直觉圆融与玄思穷究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诗歌越发技术化的同时,讨论一下诗歌的审美特征不是无益的。本文认为诗歌以意象群集为躯体,以情感经验为生命,以境生象外为审美价值之实现  相似文献   

20.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