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让纪念性重大主题报道“动”起来?衢州晚报的做法是大胆创新载体,精心设计活动,合理掌控报道节奏。让静态的史料动起来,变非事件性的内容为事件性新闻,从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丹容 《新闻实践》2012,(11):14-15
重大主题报道,对于年轻记者而言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是一道有分量的新闻大餐。花心思调配就可“色香味”俱全:恨她。是因为重大主题报道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啃好这一骨头有挑战、有难度。摸清年轻记者这种“爱恨交织”的心理,温州日报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年轻记者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说起硬新闻,往往与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静态性报道、主题先行式报道等等内容联系起来。做硬新闻,创作者可以感到沉重,但不能让观众也感到沉重,这就要求记者有“举重若轻”的本领,换句话说要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4.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新闻宣传总要求的重要抓手,也是切实提升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重大主题报道把党和政府主张与人民群众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在向人民群众传递实用公共信息的同时,把党和政府议程转化为公众议程,从而实现以主流舆论有效引领社会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传媒主流媒体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方法】站在时代高度,聚焦社会焦点,采取平民视角,借势媒体融合,创新表达方式和手段。【结果】让主题报道“立”起来、“活”起来、“热”起来、“亮”起来、“燃”起来,不断做大做强。【结论】只有创新报道理念、呈现手段和方法,强化用户思维,才能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增强报道贴近性,使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提高报道针对性和有效性,搞活重大政治主题报道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深入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把进行重大政治主题报道创新,增强报道“三贴近”,作为搞活重大政治主题报道的突破口来抓,受到了市委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7.
抓好重大主题报道,事关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是党报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抓重大主题报道要自觉、积极、主动 重大主题报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战役性报道。提高党报的宣传质量,首先要在抓好重大主题报道上下功夫。我们抓新闻改革,抓主攻新闻,强调“短、快、多、活”,强调让鲜活的、群众爱看的短新闻充满版面,这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8.
服务好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从全局的高度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市州级党报在整个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龙头”。但是,只有“龙头”动而没有“龙身”动.整个“龙”也就“活”不起来、“跃”不起来、“灵”不起来。长期以来,市州级党报由于偏重做好“龙头”文章.忽略或轻视做好“龙身”文章,  相似文献   

9.
少些大话、套话某地市报一篇报道说某县“八方联动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不长的文字里,就列出了政策启动。宣传发动、部门策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奖励促动等八个“动”。简单的内容被作者费尽心思地用了八个“动”串联起来,反而让人看着很别扭,类似的情况还可以...  相似文献   

10.
党报重大主题报道是实现党报主体功能、体现党报权威最重要的抓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把党的方针政策更有效地传达给基层读者,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党报新闻报道中难度最大的任务。传统办报理念导致党报重大主题报道普遍存在枯燥沉闷、视角陈旧、“民生味”不足等缺点,模式化、程式化比较严重,这种说教式的“独角戏”,受众不爱看。  相似文献   

11.
重大主题报道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实践,而可视化表达是提高重大主题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之一。在具体实践中,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体验化叙事”成为重大主题可视化表达的新路径,并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现场感和现实感。  相似文献   

12.
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嘉兴日报等媒体做好庆祝建党90周年重大主题报道,内容扎实,形式新颖,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这说明,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增强驾驭宣传主题的能力,踊跃参与、主动研究、周密策划、精心组织、深入采写,才能使主题报道效果最大化。围绕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营造报道声势,形成舆论强势,是新闻宣传服务中心工作、有效引导舆论的必然要求。但是,有的媒体往往把宣传声势简单地等同于宣传效果,满足于“图解式”、“脸谱化”的简单机械的报道方式。因此,如何处理好营造主题报道声势和提高主题报道效果的关系,切实增强主题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进新闻创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重大报道,是受众普遍关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它可以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行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有效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接受度.是主流媒体更好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新课题。对于重大主题报道,传统的报道模式不外乎既“重”且“大”,即文章篇幅长、版面处理突出、  相似文献   

14.
任何重大主题的报道,都应该努力寻找这一主题与大众之间的关联度。 “‘我’字新闻”可能提供了一种新闻资源,一种传播途径,并为读者建立一种“横向沟通”,增强舆论引导的感染力。 “我”的放大——赋予重大主题以平民色彩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无疑是一个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把它与其后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联系起来的时候,真称得上是异峰突起的一拨潮头。我对它的认识“定位”是:一代人的命运自此发生改变,社会变革开始发出先声,民族又一次走向振兴。  相似文献   

15.
6月9日至11日,由台州晚报社承办的全省都市报总编辑研讨会在仙居召开。全省近20家都市类报纸的总编辑、副总编汇聚一起,就“都市类报纸如何做好重大主题报道”这一主题,进行认真探讨。提高权威性的重要一环与会代表认为,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都市报提高自身权威性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杜宇 《新闻实践》2012,(11):7-9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党的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也是党报彰显权威性、影响力,区别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这几年来,温州日报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地方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及保障机制的构筑和创新,精雕细刻.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都有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稿件在浙江新闻奖中获奖。如2008年度,我们组织策划的“敢为天下先——温州日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连续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2009年度,我们的“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2010年度,我们组织策划的“十问温州发展”系列报道再次获得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引起社会各界的很大反响,也获得省内业界的好评。  相似文献   

17.
重大主题报道是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具有社会动员和主动协同的功能,可以提高宣传影响力和助力社会治理。融媒体时代下,重大主题报道有必要加强媒体联动,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优势,使重大主题报道“更鲜、更活”。本文主要介绍重大主题报道和融媒体时代下媒体联动报道的必要性,并结合国内新闻报道实践提出重大主题报道中媒体联动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立足地方传统优势、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宣传报道工作中,如何发挥珍贵文物的思想教育作用,创新这些历史文物的报道形式,以取得较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本文介绍了山东菏泽日报新媒体的成功探索,即采取“自述”的方式,让文物由静态变为能说话的生灵,“动”起来,“活”起来,别开生面地展示这些珍贵文物的视频影像,讲好这些优秀文化载体背后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19.
重大主题报道策划中,系统思维是综合决策能力和统揽全局能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流媒体的重大主题报道策划体现出系统思维特征。我国主流媒体的二十大主题报道,从“主题、内容、形式与渠道”的一体性、多样性和相关性来看,均体现了主题报道策划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宣传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主题确立与内容选择的统一、传播渠道与表现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摘     
要讲究点引导艺术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重在正确,难在引导。要引导有效,就需要讲究引导艺术。首先要吃透两头。一头要透彻领会党的方针、政策、任务,了解全国工作大局;一头要深切了解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群众脉搏。要从群众关心的话题入手,用群众的语言去宣传我们的主张,入情入理,使群众乐于接受。其次要改进引导方式,改变过去搞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封闭式、简单式、训导式、强压式、灌输式的宣传方式,创造出多彩多姿、生动活泼、亲切感人的报道方式。 有的同志以为,主旋律和重大主题的宣传都比较“硬”,比较重,都是指令性任务,因此不太讲究报道方式,这是不对的。越是重大主题的宣传,越是要注意引导方式,避免枯燥乏味。一是要提高搞好主旋律和重大主题宣传的自觉性,二是要避免空对空,避免形式主义,要多从实际工作、实际生活的角度做文章;多从群众利益、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来进行宣传,把重大主题与群众利益、群众感情联系起来。在形式上也要创新,要注意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特长,使报道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