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2.
程欣 《军事记者》2004,(4):26-27
时下,模块式报道成为纸质媒体的流行曲。模块式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新近出现的写作手法,它往往以某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整体由事件叙述、背景材料、相关信息、分析评论等若干独立单元组成。它的  相似文献   

3.
王丛  李天舒 《东南传播》2014,(11):128-130
2014年3月1日,云南省昆明市火车站发生了持刀伤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该事件一经发生便引起全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许多西方媒体颠倒黑白,打着"专业主义"的旗号进行了失实报道。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研究基础,以CNN、BBC、洛杉矶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四家具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从素材选取与叙事结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双重标准和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民族问题的固有模式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加强国内媒体建设的三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沈捷 《编辑之友》2011,(11):61-63
新闻发言人作为某组织的代言人,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沟通组织、媒体、广大公众的功效。由新闻发言人担当主角的新闻发布会是事件危机公关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从传播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角度入手,探讨当前风险社会环境下,新闻发言人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5.
尹平桂 《新闻三昧》2006,(11):50-51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这样解释非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是与事件性新闻对立和相区别的新闻。它的常见形式有:解释性新闻、专题新闻、综合报道、述评、工作通讯、工作研究、人物通讯、记者来信、调查报告、采访札记等。它所报道的多为实际工作、社会问题。其事实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和常见性,其存在空间比较宽阔。与事件性新闻相比,作者对其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在客观报道的前提下有更多的开掘余地。在全球信息共享媒体竞争深入发展的当今,要获得独家的事件性新闻报道已经非常困难,而把非事件性新闻做大做深做出特色则成为媒体竞争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报道的半途而废,没有能够揭示事实真相和事件全貌,造成了事实上的新闻"烂尾",而让读者"悬疑"。随着舆论新热点的不断出现,这些"烂尾"新闻迅速被媒体和受众遗忘,除了浪费了大量"注意力"资源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反思。本文以"院士讲座上的睡觉学生"这一舆论事件为例,从角色定位、职业素养和媒体机制等方面分析了这一类新闻"烂尾"与"悬疑"反映出的问题,呼吁整个行业树立危机意识,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媒体管理部门和新闻教育机构四方面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侵权、媒体审判和新闻腐败等败坏新闻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介道德的缺失,使新闻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追求卖点,有的媒体大量刊登或播出煽情的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调查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周期和文本信息,分析其传播特征,对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提出建议,指出新闻编辑应做到由单纯传播者向传受兼备的角色转变,由普通报道者向解决问题的谏言者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9.
俊杰 《新闻前哨》2004,(8):32-33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内外交往的频繁,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化、体育、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和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不断涌现,给我们新闻报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及时快速报道好各类重大的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件?媒体如何抢占重大新闻事件最佳报道效果前沿,使报道逼真鲜活,感染力强?这一直是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各类媒体十  相似文献   

10.
余鹏 《新闻世界》2012,(2):143-144
媒体在对"杨武事件"的报道中,存在着伤害采访对象心理、侵犯受害人的隐私、进行道德审判等不足和失当。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同时,本文认为,从事新闻传播活动首先要具备人本意识,即尊重和平等对待采访对象,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人"给予人文关怀,这既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文本性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有利于媒体和记者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  相似文献   

11.
程前 《军事记者》2013,(1):22-23
当今时代,新闻媒体的触角可以说无处不在。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出现,立即就会被各媒体所关注和报道。在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模式下,许多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将焦点聚焦在新闻事件本身,从而造成各媒体对事件的报道经常大同小异。那么,在这个媒体充分竞争的时代,如何实现新闻的独特挖掘,充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消费需求?笔者在新闻实践中感到,在新闻事件的前伸与后延中挖掘新闻,是实现新闻独家性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航事件是一个至今没有结论的新闻事件,到今天,国内媒体应该继续被动转载国外媒体的报道?还应该主动追踪新闻进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媒体时代下的受众,已经远远不满足于被动地获取信息和接受一成不变的新闻报道方式。此次马航事件暴露了国内媒体对国际新闻传播的滞后以及国内媒体在职业素养、专业技术分析等方面的不足。马航事件没有终结,相关新闻报道仍将继续,这将更多考验的是国内新闻从业人员处理的智慧、等待的耐心和专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徐鹦 《新闻窗》2013,(2):16-17
一、新闻记者的含义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代替着广大民众前往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是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通过大众媒体将事件的真相、意义呈现给观众,协助媒体达到教育、监督、娱乐等功能。一般来说,新闻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通讯社等机构工作。而现今也有部分新闻记者是在替网络媒体工作。新闻记者表现新闻的方式可以分为报道、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等等。但记者的稿子、图片、影带等,通常要经过编辑  相似文献   

14.
盘点2007年的新闻,有两个事件格外引人注目,一个是厦门海沧PX事件,一个是山西黑砖窑事件,这两个新闻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从新闻的发现到传播,都不单纯是媒体在起作用,在其中起作用的有很多普通公民。厦门海沧PX化工项目在百余名政协委员“两会”期间上书无果,当地政府对民众呼声不予理睬,新闻媒体保持沉默或充当传声筒的背景下,各种版本的短信在民间流传,并引起媒体关注,惊动高层,厦门市政府第二天宣布PX化工项目缓建。山西黑砖窑事件也是由400位河南籍父亲泣血呼救的帖子转载在网站上,惊动全国和中央高层才揭开黑幕。奥运会火矩传递到巴黎遭抢劫,  相似文献   

15.
张梦婕 《今传媒》2012,(10):95-96
为了提高收听收视率,近几年来各个媒体都在民生新闻上大做文章。民生新闻以其平民亲和的面孔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平庸琐碎事件的增多也成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问题。如何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就要善于以小见大,由浅及深,力求让民生新闻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6.
黄斌 《声屏世界》2006,(4):66-66
新闻头条,由谁做主?这看似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当然是由新闻事件价值的大小,按照新闻规律和受众的要求来决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新闻潜规则和陈旧的报道理念,仍在左右着新闻头条的产生。一、随官职大小而定。比方主要官员出席的会议、活动,不论事件大小,不分轻重缓急,毫不例外地占据新闻头条,其余条目的排列顺序则按出现官员职务排名的前后来定。尽管群众对此议论纷纷,但乐此不疲者众。二、随媒体的好恶而定。一旦当天没有主要领导的活动,媒体便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关系好的,哪怕平时瞧着顺眼的都可以冠冕堂皇地上头条。三、随攻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呈现在内地媒体新闻文本中的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框架及框架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采用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国际新闻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内地媒体关于境外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是一个客观、人道主义、中国角度和媒体实力的新闻框架,论文认为事实性质、媒体所在国因素和媒体实力是形成这一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已出现了两次媒体因错误引用有关部门材料和负责人谈话受到公开指正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赵金  蔡骐 《青年记者》2004,(2):55-56
赵:蔡教授,岁末年初,全国多家媒体都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年度榜或者说年度大选,比如中央电视台就搞了2003CCTV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最终年度大奖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摘得。再比如由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43家中国主流媒体组成的中国国际新闻论坛评出了2003年国外“十大焦点人物”;还有人民网也评选了2003年度中国房地产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新闻事件与十大  相似文献   

20.
“窃听门”事件引发人们对新闻道德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由于诸多因素的诱发,使得媒体新闻道德失范事件频发.新闻道德对媒体公信力意义重大,要维护媒体公信力,需采取强化新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加强新闻机构的道德建设与强调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等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