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记者在采写新闻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新闻事实的采访,而忽视对新闻背景材料的了解,写出来的新闻显得单薄,没有深度。大家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用最典型的新闻事实迅速地传播给广大读者(听众或观众)。然而,新闻事实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新闻事实都包含一定的背景材料在内,而有的背景材料虽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却起着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的作用,在新闻表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新闻写作中,用好背景材料对于更好地交待新闻事实、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交待背景…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有诀窍的吗?我认为是有的。起码,每个人在写作中,总会有一些深切独到的体会,这体会实践得多了。再升华升华.成了经验,也就离诀窍不远了。我的写作诀窍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闻“散文化”的提法一直引起新闻界的广泛兴趣和热烈争论。一些前卫的记者带头写散文式新闻,一些主张创新的报社也提倡记者写散文式新闻,优先刊登散文式新闻。有的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稿件在报纸的版面中很是“抓人”,也倍受读者的青睐。对这个问题,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一、新闻“散文式”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新闻“散文式”写作,在我国新闻界其实起步很早,历史也由来已久。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们就已读到这方面的范例。如《横渡长江情景》:“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无数只大小船只“像箭似的向南…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教学应重视基础理论的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学教学领域,人们往往将《新闻写作》这门课定位于新闻专业学生必修的新闻业务课。更多地强调新闻写作是一门技能训练课,在教学中大多数也以传授写作技能为主,很少涉及新闻写作理论的阐述。一位著名的新闻传播学教授,在个人博客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观点,说:讲授新闻业务课需要的是经验和实践,对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5.
怎样把文章写得丰满、厚实、有深度,让读者有看头,看后能解渴,实在是新闻精品写作中一个不容忽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写出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 文章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文章容易写得有深度。荣获1997年度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通讯精品《在大海中永生》,写的是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无疑题材十分重大。据作者何平、刘思扬介绍,如何通过骨灰撒放这一特定场景,写出邓小平光辉的一生,抒发人民对小平的情感,颇费了一番心思。他…  相似文献   

6.
李久标 《新闻采编》2006,(6):34-34,40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脸面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而文章缺少了五要素,就会文不通、理不明。应该说,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往往是在实际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实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满足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写作,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文章泛泛而论,没有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所以说抓问题…  相似文献   

7.
写新闻首先要写好导语,因为导语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记者、编辑和通讯员需要格外下苦功才能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众所周知,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写作时往往不是按照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来写,而是把事情的高潮、最有吸引力之点放在最前面(这就是导语),使新闻的主题通过导语最先突出地表达出来。这就如同演员出场一样,穿戴打扮、表情身段、一个亮相,能否把观众吸引住,并引来一片喝彩声,这可是相当不易的,写好新闻导语也如是。什么是新闻导语?古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晋朝学问家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银行加大了对金融新闻的重视力度,有的还建起了自己的写作队伍,以期通过给媒体提供新闻,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本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方式,从而树立其形象。但我们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各银行部门的来稿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在金融新闻写作上定位不准,造成稿件内容概念化。 应景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根据银行部门的一些活动写成。例如,上街宣传反假币、哪家营业部又开张等等。 表扬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是写优质服务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写作中,同样的新闻素材,如写作中策划的力度、选择的角度、挖掘的深度不同,则会导致新闻作品成与败不同结果。这是近年来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得出的深刻体会。 被评为’95山东省地市报新闻一等奖的述评《“孔雀”为何东南飞?》,写的是某公司七名来自国内名牌学校的毕业生集体辞职的事儿。该文摒弃了一般动态新闻的照相式机械报道模式,而是采用写景状物的手法,较为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栖息不足一月的“孔雀”们东南飞的直接原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能写会写是新闻工作的必备条件。掌握新闻写作的技巧,在新闻写作中要把握好分寸,是对新闻工作基本素质的要求,更是写出好作品的先决条件。结合本人多年的写作工作实践,五种形式请笔友切忌。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将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加工成新闻成品的过程。这一点上,网络新闻的写作与传统的新闻写作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是传统的新闻写作是以“白纸黑字”的线性文本结构为主,而网络新闻的写作则是以网状的多媒体和超文本结构为主。所谓“超文本结构”,是指文本的构成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声音、图片、动画、甚至电影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是让读看懂,而要让读看得懂。在写新闻报道时就要考虑到读范围的广泛性。由于读知识阅历不同,环境习惯不一样,对事物的感知也不尽相同,所以交代背景是新闻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闻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材料,如若运用得好,可以解释、烘托和深化报道主题,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清楚、明朗;有助于突出新闻蕴含的意义,提高新闻的价值;能代替作议论、暗示作的观点,从而使新闻显得更为客观、可信;还可传播知识,增添情趣,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3.
陈慧萍 《新闻世界》2012,(7):252-253
近年来,舆论监督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这项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且大多还以败诉告终。这其中,很多时候是由于媒体记者在新闻写作中的言语使用不当或文章失实造成的。本文就新闻写作中的注意事项为重点谈谈如何避免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写作论著中,对于如何写新闻,一般是按采写程序划分阶段,从采访调查、选择题材、确定角度、提炼主题,再到撰稿和修改,分别论述各个环节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掌握的方法。就新闻文体写作教学而言,新闻写作的程序规则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将新闻写作与一般文章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从采访到写成新闻,尚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一) 新闻写作,实质上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工劳动。说来说去,总跳不过五个W、写作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情感、方法与技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资深记者、老牌编辑或是熟练的“稿手”,可像工厂里的熟练操作工一样。手到“轻”拿,倚马可待。而同样的报道素材,如果让一位刚入道的新手去写。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容易出现枯燥无味、涩滞呆板等毛病。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由诸多构成新闻的零星“元件”组合而成的。写作高手像熟能生巧的烹饪大师,可将酸甜苦辣咸诸种构成新闻作品的“元素”加以巧妙地组合,形成一篇构架完美、内容丰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17.
历史进入新时期,新闻创作也进入多元互补的时代,它表现为各种文体间的交叉渗透,即各种文体都在向自身以外的品种吸收新的艺术元素,新鲜血液而完成自身的蜕变,其中散对新闻创作的影响尤为强烈,散文倾倾向正在成为新时期新闻写作的一个潮流,在这个潮流中,报纸副刊充当了“排头兵”和“试验田”的角色,新闻作品散文化,或者说作用散文写作的某些手法写作新闻作品,不仅可以把新闻写活,更重要的是这样写,可以把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从而达到记者期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这一点,正是新闻界提倡新闻作品散文化的目的所在,纵观其表现手法,大致有三:要用生动的形象说话,要注意运用细节描写,要有自由活泼的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对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都有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导语在新闻作品中最重要、最精彩,是文章的精华、路标和“广告”。导语写得精彩。就能紧紧抓住读者,使其穿门入户,通阅全文;导语写“砸”了,整个文章也就没戏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名记大腕对导语的写作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19.
新闻,可不可以用幽默手法来写?新闻能不能幽默?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结合新闻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有的新闻可以用幽默的笔法来写,新闻可以幽默。这是因为:幽默是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作为现实生活最新记录的新闻,为什么不能反映这种存在呢有位哲人说:“幽默是聪明人的财富”。而聪明人应该也经常是新闻报道的对象。这个人讲话很幽默,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有趣的比喻之中,使人听了会心微笑或大笑,笑中受到启发。记者把它写进新闻,既能使新闻生  相似文献   

20.
合作写作法已经被海外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在我国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把建构理论概念化为合作学习,并采用访谈法对一次新闻写作行为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合作写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