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68):22-24
宗教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宗教观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儒释道三教相较西方基督教而言具有独特之处,本文从中西宗教差异中,特别是双方追求终极关怀的方式着手,分析中国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伦理精神、人本主义及实用理性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独特的社会历史和精神文化现象,同时,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容繁杂的宗教文化。宗教与宗教文化将长期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宗教和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要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主义大繁荣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积极研究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减少、抑制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诞生之时起,就把宗教批判作为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由此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鲜明批判特性。这种批判特性内在地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与道德批判相联系,因而开显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维度与道德维度。我们以当代视域来探究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宗教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有十分丰厚的思想。特别是他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始终把人的需要、思想、感情、幸福欲放在第一位,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与意义,这对于今天的宗教研究者和宗教管理者来说,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宗教知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文化现象、正确分析宗教问题、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实际,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科学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以及宗教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大学校园也出现了宗教的身影。大学生多以宗教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来理解宗教,而西方敌对势力也是利用宗教的文化属性来进行渗透。因此,从宗教的本质出发,对宗教进行分析,向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能够使大学生正确地解释宗教现象和分析宗教文化,正确地认识宗教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理性地看待宗教及其信徒,以促进校园和谐、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大连大学学报》2016,(4):98-105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诸多观点之一,是马克思对于宗教社会作用的正确判断。在历史上,宗教所具有的精神麻醉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宗教是剥削者、统治者维护其根本利益的手段,宗教不能真正解决劳苦大众的苦难,只能使其从精神上得到虚幻的安抚,放松了争取此岸现实幸福的斗争。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论断依然并不过时,不能为个别人的某些认识所左右。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分各种含义的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中的世俗和宗教的人本主义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从哲学的层面剖析现代人本主义的深刻内涵,并有助于人本主义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摆脱了中世纪神本主义宗教观和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人本主义宗教观,表达了新型的和谐的神人观。人文主义神人观消除了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对立,激发了人们对今生世俗幸福生活的追求,推动了西方世俗精神的形成;为宗教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促成了服务于世俗生活的新教精神的诞生;推动了科学精神的塑造,促成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与独立发展。人文主义和谐的神人观为构建近现代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在很多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往往更为明显地体现在词汇和成语方面。饿汉民族宗教观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翻译并影响着翻译的等值。本文较为系统地对比了来源于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佛教)的俄汉词语,并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翻译宗教词语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富盛名的诗人、小说家之一。哈代虽未曾在作品中明确提及他本人的宗教观,但他复杂的宗教背景以及对宗教事务的频繁参与和观察使得他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涉及宗教主题。哈代宗教观研究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哈代作品和哈代生平研究,作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宏观层面的作品整体评价和微观层面的《圣经》原型和《圣经》典故分析。所得结论部分趋同,但也存在分歧和漏洞。  相似文献   

13.
丹尼尔·贝尔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是构成其综合思想体系的关键著作之一,它把宗教问题作为其支撑论点。对贝尔的新宗教观进行系统的梳理,有益于当代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自我发展就是自我实现,就是自我在其构成的各个关系网中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代表弗罗姆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就在于实现了人们从‘消极意义的自由'(仅仅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呈现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精神、道德-行为、文化-价值层面的诸多特殊性表现。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加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御和防范宗教的非法渗透,加大人文关怀的力度等,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普及。同时,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彰显中华文化,注重精神信念的塑造,实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弗罗姆认为,自由对于现代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自由使人的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具有自由而处于极端的孤独之中.现代人企图通过“逃避自由“去克服其因与外界隔离而造成的孤独现象.弗罗姆创立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理论指出,现代人完全可以找到一条积极的途径,使自己既能保持个性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摆脱孤独的窘境.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弗罗姆强调,人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切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符合人的本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郑敏虹 《文教资料》2013,(31):103-105
鲁迅早年科学观与宗教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是其与基督教文化发生关联的思想背景。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接触中,他更为看重张扬个性、反抗奴役的“摩罗”精神;对于《圣经》文本,鲁迅不仅在语言、文体和风格上借用了其文学性的因素.更通过对耶稣受难事件的改写将其与中国国民性问题对接,与基督教思想对话。其对既有宗教形式的否定不是出于理性与宗教的对立,而是对理想中的信仰自由与现实里的精神奴役之间距离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遵循“学术需理性,信仰要宽容”的原则开展宗教研究。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鸦片论”一直作为我国宗教工作和宗教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甚至把它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根本。其实,“鸦片”是马克思承袭前人的提法,是对宗教在阶级社会中一定条件下所起消极作用的形象化比喻,不能把它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论依据,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堪称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外国文学每一个阶段的教学都涉及到宗教内容,其表现形态各异。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去认识这些文学现象。民族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尤其要处理好涉及的宗教内容,其前提是要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及其文学接受心理,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形成正确的民族宗教观,树立大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