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鸥  牛薇 《青年记者》2007,(1):78-79
你在工作中有好朋友吗?如果从来没人问过你这个问题,当它出现在公司的一份雇员调查中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奇怪的问题。你或许会纳闷,为什么他们想知道这个?这关他们什么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来,我们经常被人问道:“你幸不幸福?”或者我们更多地会扪心自问:“我自己真的幸福吗?”——在这个时代,幸福是如此被我们所需要,“幸福”这个词也经常会被如此突兀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不幸福或不够幸福。  相似文献   

3.
畅敏 《西安档案》2007,(6):33-34
大家好,我叫畅敏,是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书记员。可能大家会发出疑问,我、档案、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当我看到“纪念《档案法》颁布二十周年”这个演讲题目时,我也在想,我能讲什么呢?我能做什么呢?思绪良久,我才意识到从进入法院的那一刻起,我、档案、法律就紧密地、明显地联系在一起了。首先,我是一个社会性的人,与生俱来就建立了各种档案。其次,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知法、懂法、守法是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传播法律。最后,我是一名人民法院书记员,是一名诉讼档案的立卷人,严格依法收集、保护、建立法律档案是我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作为《燕赵论坛》的特约评论员来讲,开篇就写了四个字,我是引以为傲的。因为这个节目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在的影响力,包括宣传部有任务指名地找我们,那就是重视我们。为什么重视呀?做得好才有影响力,所以我引以为傲。我每次接任务,我要认真准备,一个话题一般我要搜集十万字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要称新闻记者为“无冕之王”?冕,王者之冠也。记者能成为不戴王冠的“帝王”。他真能有那么“牛”吗?但仔细琢磨,这个比喻还确有几分唯物主义的道理。我们知道,作为人类活动的世界,是由千变万化的事实构成的。因为有无数现实事实的交替运行,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纷纭复杂和丰富多彩性。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人类是进步的,发展的。作为世界主宰者的人,主动地关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促进其进步和发展,新闻及其传播便成为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手段和生活工具。越是要生活的主动,新闻越是与他密不可分。从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每年我参加的媒体的各类研讨会、策划会、评奖会、培训会不在少数,并常常感到分身无术,可以说,我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个学者,各种"定单"可谓不少.并且,在中国媒介研究这个学术共同体中,确有几位和我"彼此彼此"的朋友,我们经常被召集在一起,常常不期而遇.那么,我们这些人是"花瓶"吗?  相似文献   

7.
人是语言的动物,在当代则更进一步,人活在网上——这个判断似乎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状态。网络聊天是网上生活实情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在这个状态中我既充实又孤独,我似乎是在独处,但同时却与整个世界交流。真的是与整个世界吗?  相似文献   

8.
书香     
《陕西档案》2021,(1):59-59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内容简介:我叫奥斯卡,我十岁了,我病了,每天都过得不开心,直到遇到了玫瑰奶奶。从她那儿,我知道了“神奇的12天”的传说,因为她,我度过了奇特的一生,并且懂得了: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礼物。开始我们往往高估了这份礼物,以为得到了永恒的生命,然后呢,又低估它,认为它腐烂,转瞬即逝,又想把它抛弃,最后人们才明白,其实这不是一份真正的礼物,仅是一次出借,于是,我们就试着配得上这个生命。  相似文献   

9.
妻子要写论文彭仪钦妻子要写论文,几乎让我要笑掉牙。“几十岁的人喽!别逞这个能了!你以为写论文就跟吃馒头似的一口一个那么容易吗?我不假思索地就给了她一瓢冷水。妻是某企业档案馆的干部,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地旁作着。尽管厂离我们家较远,上下...  相似文献   

10.
每天早晨,当你路过街边的报刊亭时,那里都会摆放着几十种"新鲜出炉"的报纸。你会不假思索的放下零钱,拿走那份你每天都看的报纸,这一幕场景也许你已重复了许多年,但是,你是否认真的想过,你拿起的为什么是这一份而不是那一份报纸呢?仅仅是你的习惯使然吗?我们知道,习惯是日积月累的产物,那么是什么使你养成的这个习惯呢?仅仅是这份报纸的内容吗?  相似文献   

11.
十年后的报业会是怎样的境遇?相信大多数报人心头都充满着危机感。 我的危机感着着实实地来自读初三的女儿。尽管家里订了不下10份报纸,可女儿连瞄都不瞄一眼,除了做作业,有空就趴在电脑前。问她不关心新闻吗?她回答关心呀!遇到重大新闻,电脑里的弹出窗口就会自动跳出来,再加上每天早晨学校广播都播新闻,为什么还要看报纸?办报人的家人不看报纸,给我的震动非同小可。想当年,我们这些报人曾为告别“铅与火”、迎来计算机时代而吹呼,而不久的将来,依托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互联网,是否也会将我们赶进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梁庄》出版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梁庄的调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城市回到乡村,去调查梁庄的生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从梁庄出发,再到城市去找寻梁庄打工者的轨迹? 每当此时,我也总是很迷茫.是啊,我为什么要回梁庄?为什么要寻找梁庄?仅仅是学术的琐碎、重复和无聊所致吗?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郁结吗?好像是,又好像不够确切,没有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显在.那是什么呢?是在想到村庄时,想到"农民""进城农民""打工者""留守儿童"和"新一代打工者"等等那样的名词时,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突然的心悸,一种说不出的羞耻,一种如骨鲠在喉的愤懑,还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一年以前,如果你问我,将来愿不愿意从事调解工作,我一定会瞪眼发笑:"这种事和我有关系吗?"就像在今天,许多"潮"人听到《金牌调解》这个名字的时候,眼前仍然还会是鸡毛蒜皮飞扬,柴米油盐呼啸而过,家长里短席卷而至。为什么有那样的反应?来,  相似文献   

14.
说档案价值分析鉴定的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难道说档案价值分析鉴定的基础还不清楚吗?为什么,这得从头说起。一、鉴定实践雾茫茫截止目前,档案价值鉴定是“说起来清楚,干起来糊涂”,实践中总使人感到层雾茫茫,越干越使人迷惑。迷惑之一,“档案的价值究竟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至今仍是档案管理的一个“歌德巴赫猜想”,未能破解。既如此,那么所谓档案价值鉴定岂不是要鉴定我们并不知道的东西?其结果的是是非非又怎能说得清?迷惑之二,档案的价值尺度有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小如粒,大无边,难以把握。同一份档案文件,不要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鉴定结果,就是同一个人在不…  相似文献   

15.
一、变革时代,我们用什么确定新闻座标? 1、基层与高层 "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我当记者至今听得最多的"名言"之一。好新闻真的仅仅出自基层吗?我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肯定不是讨论基层有没有好新闻,更不是质疑记者要深人基层,我自己从来都是把深入基层作为新闻采访不可或缺的路径。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好新闻的坐标能不能这样界定,如此提法会不会误导记者的新闻思维。  相似文献   

16.
一、对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世事沧桑、人间悲情究竟还有多少 太平轮的故事在我们的上一辈和更上一辈的口碑中,或许已经流传过了,并且很可能流传过很久,以致终于噤声不再流传.可是在我们的记忆储存中,它却是一个空白.当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恍悟到这个空白的存在时,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很空很空很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世事沧桑、人间悲情究竟还有多少,我们读了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书,为什么总是会有空白将心窗蒙蔽?为什么总是会有意外在暗影下曝光?仅仅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勤奋吗?  相似文献   

17.
书店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若将店堂改作其他经营,收入会更丰,但没有了坐拥书城的一份宁帖.出版在本质上亦如此,出版人乃理想主义的信徒,出好书则为这个行业的节操,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社长甘琦曾言:“我总在想,我为什么会跑到这行业中来,我的同事们为何会花掉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来做编辑,结论是我们做的书必须有价值,否则就是浪费生命.”  相似文献   

18.
"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学?"很多时候,幼小孩童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远远超出成年人思考的范围。不知如何回答的父母往往支吾几句敷衍了事。但是有一个人没有这样做,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认真思考了这些看似幼稚却直抵生命本质的问题。《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也许是今年六一送给孩子和家长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19.
刘宏 《青年记者》2009,(21):43-44
我们人类是信息动物吗?我们对信息的需求有没有极限?我们为什么需要信息?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信息发展到现在,它本身发生了哪些变化?信息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信息和新闻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20.
生命册     
《全国新书目》2013,(12):108-109
我知道我们终有一天要回归土地。可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自己的脸。是的,我照过镜子,可我看的是相貌,不是脸。一个人的脸应该包括他的全部生命特征。那时候我还看不清自己。不知自己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皮肤的颜色为什么是黄的,它是怎么染成的?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颜色来自于土地,我们与平原一个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