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振飞老师的《2011年全国文综卷第25题商榷》(载《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12期,下面简称《商榷》)一文对此题进行质疑,认为答案不惟一,并分别说明选项“B”“C”也是正确答案。此题答案真的不惟一?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这类题区分度大,不容易得分,因此受到高三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复习中,学生普遍感到答案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复习没有信心,复习完感觉没有收获,到高考时还是“跟着感觉走”,往往得分不高,以安徽卷第8题为例,近三年全省考生平均分始终保持在1.8左右(满分4分)。古诗鉴赏题难道只能听天由命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相应的复习对策?本文试以古诗鉴赏题中常考的语言鉴赏题的指导为例,谈谈古诗鉴赏复习的有效性。一、分析“答案是什么”,找出复习教学的出路 近年来,古诗鉴赏题常受人诟病,设问方式不断涌现出“新花样”,答案也常给人“随心所欲”之感。但对常考题的题目和答案作分析,明确其考核目标,还是能够寻找到古诗鉴赏复习教学的出路的。1.设题方式及答案的不稳定性 对考生诗歌语言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赏析字词表达效果,二是赏析诗句表达效果,即“炼字”和“炼句”。  相似文献   

3.
贵刊2015年第5期第61~65页刊登了“2015届高考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其中第12,19两题的答案笔者以为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练习第三题的答案明确解释了“连最末一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和“确凿”:“二词表面看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2006年6月第三版)63页有一道讨论题:“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 这道题首先问的不够明确,题目中的“消化”是指物理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上述三题都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第1题的答案可谓多种多样,如:“多么优美啊,黄山的风景!”“黄山,多么优美的风景啊!”“啊.多么优美的风景--黄山!”……怎样排列.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思维角度。第2、3题的答案也都不是惟一的.怎样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所谓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答案单一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开放题的答案是指符合要求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这就要求解题者要充分联想,敢于创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思维辐射到与问题相关的各知识点上。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开放题的数量十分有限,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参与编题设计并用之于教学。本文试设计一些数学开放题,仅供同行在教学中参考。例1在3、5、6、9、27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分析:以何为标准来寻找“与众不同”的数,此处没有具体说明,故本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8.
聂琪 《语文知识》2000,(5):58-59
一、疏漏之处①第一册语文课本(以下未写明的均为第一册)18页第五题第3小题中词语辨析有“磨”和“冲”、”渍”,但在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以下未说明的均为第一册教参)中漏掉此词辨析答案。②课本181页阅读题需要修改的加点词语有“可以用”,但教参参考答案里漏此项。③课本161页第三题要求“其中第二段如果改成文字说明,表达效果将会如何?”根据本题用意,应该是把“第一段”改成文字说明。教参136页上说:“第二段如去掉具体数字,人们对荔枝的大小、重量及不同品种的轻重比较就不甚清楚。”这个答案也是针对第一段而言的,但是教参仍沿  相似文献   

9.
这套题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对中考选拔和今后教学改革都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所存在的问题,如第四题发问欠明确,“阶级社会的生产目的”应明确为“各个阶级社会的生产目的”,这样可避免出现“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阶级社会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剥削阶级的需要”这种笼统的答案;又如有的题目字过长,像第3题长达500多字,答案才18个字等。  相似文献   

10.
现将第四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题邀请赛培训题(五年级)中的部分题目进行辨析,望更多师生共同探讨。(一)第17题答案有误第四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培训题(五年级)中的第17题,“设a和b是前100个自然数中的两个不同的自然数,那么a ba-b的最大可能值是。”答案为100 99100  相似文献   

11.
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第21-40题为“单项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语法,词汇,惯用法等的理解能力。现逐题分析如下(按原题序号,划线的选项为答案)。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5 5页思考题 :“最早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哪一个 ?”这个问题 ,可有两种答案 :一种答案是英国 ,另一种答案是荷兰。笔者认为 ,造成答案不一的原因 ,是题干没有明确界定时间范围。此题出现在第 9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它的答案从常理分析 ,应该在近代史中寻找。而 1840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中国近代看 ,答案就是英国。假如此题明确界定了时间范围 ,即 :“在中国近代 ,最早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哪一个 ?”毫无异议 ,答案是英国。但是 ,此题并没有明确界定时间范围———中国近代 …  相似文献   

13.
杨波 《物理教师》2003,24(11):43-43,51
1996年高考物理试卷中第19题的答案不是很准确的.为了分析对答案的不同观点,现将原题、答案及评分标准重录如下: 图1中abcd为一边长为l,具有质量的刚性导线框,位于水平面内,bc边中  相似文献   

14.
新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63页至264页是关于二重复句的知识。其所附练习题答案中,有两处错误。一题第五小题是一个复句:“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对这一复句的类型,答案是“假设”。这是十分明显的错误,正确的答案应是“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浙江文综历史命题稳中求进,平稳之下有突破、有创新,主观题第39题尤显突出。第39题的材料、问题及答案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有节课,由于心情不好,我板着脸走进了班级,大部分学生察觉到了我的变化,便没有像往常那样欢呼雀跃,争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显得有些紧张。而王字同学(化名)并没有注意到这微妙的变化,依然激情飞跃,抢着答题。“第五题答案是……”“A!”不等我公布答案,他便喊道。“第八题,由于……”不等我  相似文献   

17.
笔者参加了一九八三中专招生语文评卷工作.评港过程中发现试卷第五题中第2题考生答案与标准答案出入很大,尤其是初中考生,四个句子完全符合标准答案的没有发现一个.试题题目是“分辨下列各句句式”,第一句是“时人莫之许也”,标准答案是“宾语前置”,考生答案有“陈述句”、“倒  相似文献   

18.
近日,笔者在琢磨2005年全国高考题的时候,一不留神发现“2005年全国Ⅱ文理第16题”的答案有问题,现将理由简述如下,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9.
钟建林 《福建教育》2006,(10A):44-45
钟建林:某地小学毕业考题:“同学们做早操,每行22人,排成28行,这些同学大约有( )人。”学生的答案有四类:第一类,560、600、660。第二类,616。第三类,答案在560到660之间的整数(不包括560和660),如565、570、580、610、659等;第四类,大于660或小于560,如500、750等。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了题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解题方法》的文章。文中清楚地介绍了用“循环法、凑整法、凑极法”三种解“奥数”题的方法。仔细拜读以后,深受启发。但文尾一题:把29分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再求出这些自然数的积, 使积尽可能大,问最大的积是多少?(答案:213×3=24576)笔者认为此题答案不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