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关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看作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人点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问题意识是一种怀疑精神,是一种探究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我们的教育往往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其实,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启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思维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着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3.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小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我探究的情境,不断改善教学的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  相似文献   

4.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一切学习活动都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笔者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人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生认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  相似文献   

7.
范丽娇 《学语文》2009,(2):11-12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头戏。创新人才培养的起点是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问题发现的起点,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进行发现与创新的动力,是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创新。而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理念,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在教学中,欲想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探究、创新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不断地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  相似文献   

9.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精神的落实,基础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就必须把教学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呢? 一、认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首先,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参与时空。第四,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学习场”。第五,让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我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第一,以学生的各类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第二,是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促进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第三,注意正确处理“放手”与“引导”的关系,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实施科学的调控。第四,注意架设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2.
“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笔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解决问题” ,是指学生面临新情景、新课题 ,并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存在矛盾 ,而自己没有现成的对策 ,由此引起寻求处理问题方法的一种心理活动。在教学中运用解决问题的环节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操作、求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学习 ,以“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是学生探求知识 ,发现问题的开始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质疑问难是激发探索精神、培养能力的最好方法。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意识是每个人探索理论和进行实践的必备品质,没有问题意识就不能更好地学习。“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一、注重日常生活中问题意识的训练杜威说:“教育即生长”…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数学教学中突出强调了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创新”和“创新学习”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学中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问题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当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的素养。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课堂的讨论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索的精神。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学习方式。《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这就要求通过教师在“以人为本,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指导思想下,使学生逐步养成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方式与方法,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二、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1.解决教师心理障碍的问题(1)怕自己讲不深,讲不透,学生学不会。(2)怕课堂上学生太活跃了,秩序乱了管不住。(3)怕教学任务重,完不成任务,…  相似文献   

19.
科研性探究,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探究学习,是指让学生就某一问题作深入探讨,或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教学,既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又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还能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呼唤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说明教学过程不能只局限于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约束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只有改革了教学方法,还给学生一个更大的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未知领域的知识,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新知识。一、改课堂环境“师道尊严”式为“平等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