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战略计划的不断推进,企业对于知识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高校是知识的前沿阵地,企业若能与高校构建知识转移模式,则不仅能推动知识不断地从高校向企业转移,提升企业创新驱动能力,而且也可促进高校发展。在明确"互联网+"及知识转移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基于"互联网+"的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转移过程,并进一步探讨校企知识转移模式的政策建议,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校企技术转移深度合作作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当前校企技术转移深度合作的发展看,还存在着合作层次不高、转让无序化和空洞化、合作信任度低等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用、责任和风险等方面的机制问题。为深化校企技术转移合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建议搭建校企双方技术开发和合作平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技术转让程序制度,加强校企技术合作的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3.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地方经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应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立足高校优势学科,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科研平台;构建激励服务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地方产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与企业产学合作,建立科学的良性互动机制,对高校科学发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时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与温氏集团成功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与企业产学合作的良性互动机制,指出双方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整合校企资源.  相似文献   

5.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现状,结合芬兰应用科技大学取得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提出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共建平台、全程参与的合作模式。政府出台政策和设立专项经费,参与指导和评价;高校搭建服务共享平台,实施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和评价机制;企业参与实践育人指导和考评。三方共举,践行“共享、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共育未来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不仅是一种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活动,而且是与学科发展、技术合作等方面紧密有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着很好的借鉴,其运行机理与内在机制为破解校企合作难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利用"协同理论"可以构建多元平台下的校企协同发展模式,形成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的三位一体模式,进而推动校企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以及对翻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提出以教学、科研、就业为主体,促进校企之间深层次合作。共建合作平台、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开发、共建教学团队、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拉近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行业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立足行业,服务地方,通过运用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公共服务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可以有效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的代表,在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实际过程中,探究校企合作的机制,以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找准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定位,以期让相关部门意识到应加大高校与行业及政府部门的共建力度,加快合作平台载体建设及制度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企合作可采取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影响效应式、基于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的需求效应和基于政府政策导向的引导效应三种发展模式。根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校企合作的创新机理,校企合作会产生技术与知识的能力势差效应、技术与知识溢出与扩散效应、垂直与水平协同创新效应和规模持续增速效应四种创新效应,应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开放化、服务策略的灵活化和服务发展的特色化举措,以提升校企合作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与政府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本地区科技型企业为例,列举在与高校合作过程中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上的困难所在。通过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从微观机制层面构建“政校企行”联动促进机制推动校企合作融合程度、效益的差别,探讨在不同领域中政府政策引导与推动校企合作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定位模糊、教学主导性不突出、企业短期行为、缺乏长远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我校实施以学校优势学科为结合点,以竞赛模式开展校企合作的竞赛模式进行了介绍,在此合作模式中学校与政府、企业权责利关系清晰,校企合作效益明确,学校在合作过程中主导性强,并能有效促进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沈佳坤  张军  陈娟 《高校教育管理》2023,(3):100-110+124
本研究以三所理工类应用型高校为案例,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究应用型高校的校企融通创新模式与动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基于内外生优势因素,选择高校主导型、政府引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校企融通创新模式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应用型高校以校企融通创新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依靠专业教师、创新成果、实验平台等内生动力要素的内源驱动,以及政府、科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外生动力要素的外源带动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因此,应用型高校应突出办学特色、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为建立高校主导型校企融通创新合作增加砝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参与政府引导型校企融通创新合作创造条件;基于产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创新工作机制,为开展企业主导型校企融通创新合作奠定基础;优化内部科创制度环境,发挥好专业教师、创新成果、实验平台等内生动力要素的推动作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增强其他创新主体等外生动力要素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校企合作虽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度不够,特别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本文从协同创新视角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求及动因,发现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是地方高校和企业推动协同创新必然选择,共生是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与组织协同、共同制定校企协同创新战略、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校企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可以构建良好的校企共生机制,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开创"城校企"模式,构建"城校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平台、"城校企"模式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城校企"模式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成果、校外推广和社会影响几个方面论述"广西汽车城"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为同类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信息管理系统是专为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而搭建的网络服务平台,旨在推进校企之间的合作,全面提升教育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实现经济与教育双赢。利用该网络服务平台,能够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安置。该系统采用B/S结构,以MySQL为数据库开发平台,采用JSP技术完成校企合作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知识转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分析知识转移所在的知识空间,可以发现四种基本的知识动态演化模式,即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和外在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不同知识主体层次中的知识转移过程正是由这些基本的知识演化模式所组成。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日趋成熟,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尚未形成特有的模式或特色。本文在分析校企合作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依托世界大学城云教育资源平台,开辟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从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市场化不对称转移到解决双方合作的信息不对称中去。并以眼镜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进行校企合作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行业组织主导型三种校企合作模式,坚持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融合,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搭建课程教学研究、校内实验、企业实践、应用性技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等六个平台,加强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与产业脱节、缺乏专业的中介服务、科技管理体制支持力度不足、缺乏风险资本投入等。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参考和借鉴产业联盟计划模式、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数据集成创新模式、军民融合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找到出路,还要在与政府、企业的新型协同关系上进行创新,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强校企知识协同、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完善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