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人性”被广泛地用于中国20世纪的文艺批评界,但相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对人性涵义的概括,对文学创作中人性的单一与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观照以及接受活动中对人性的对话反映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人性”内容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2.
揭示了幻想文学的人性探秘,对一种新文体做了诠释,有助于对人格、人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蒋萍 《教学月刊》2008,(6):30-31
人类的文学以诗歌开篇,它最能表达人类质朴的感情和纯真的心愿。诗歌里有最真的人性、最善的灵魂、最美的人生,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和其他种类的文学。”诗歌中散发出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性复苏并走向高涨,是新时期文学的鲜明特色,并对文学观念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人们认识到,人性是文学的内核,文学的人学观念有了丰厚内涵;另一方面,人性领域的开拓,作家们开始按人的全部生命需求来创作使文学中的人物走向"人";另外,人们对典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典型内涵得到极大丰富,"典型"重新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文学在人性主题的认识和发展方面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黑人民族觉醒与抗争的政治斗争相伴而行,也与黑人作家和民众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人性认知的逐步深入直接相关。在整个20世纪里,经过大致三个时期的发展和变化,黑人文学逐渐成熟起来,步人世界文学的前列,其对人性的认识和分析也变得冷静而客观,达到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的另一种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人性观的对立。而这又对其各自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深刻影响。二者人性观的对立,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盛蕾 《文教资料》2008,(30):65-67
沟口健二拍摄的<雨月物语>被称作其电影生涯中最为精致的作品,这部改编于上田秋成同名小说集的作品,融入了沟口健二细腻委婉的因素,因此和原作有了较大的区别.本文从对人性的认知、对女性的情怀及意境的运用等方面分析沟口健二电影对于文学的改编.  相似文献   

9.
侯朝峰 《考试周刊》2008,(16):171-172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认为西方文学具有大境界,西方文学重在分析人性,西方文学采用焦点透视的方式叙述.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应该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而又要坚持民族的艺术形式.贾平凹对西方文学的上述看法,使他的创作走出了"山地笔记"时代编写感人故事的狭小圈子.逐步走向关注人类生存、人类命运的博大境界.他的小说创作自"商州三录"开始.一直在思考传统与现代、自然与文明、乡村与城市的关系等一系列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小说的主题由对时代的关注转变为侧重于表现复杂多面的人性.贾平凹表现这些世界性主题时,运用的是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