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文章就格林斯基的<制造自然知识>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探析,认为格林斯基的工作不但展示了建构主义影响下的科学史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科学史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沟通了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两个研究领域,表明了科学史家与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对话的积极态度.在我国学者对建构主义逐渐认识并开始深入研究的今天,解读这部著作对我们把握科学史研究的现状与走向,丰富学术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介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史研究内容的拓展和转向使科学传播问题进入科学史的研究视野,其研究成果为科学传播提供理论借鉴,也为科学传播带来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科学史研究立场的变化以及由这些变化产生的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传播理论和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对科学和公众的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4.
科学争论与科学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科学争论之于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介绍了实证论的、社会结构论的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三种争论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SSK争论分析对科学编史学重要而意义深远的冲击。文章从争论分析的视角,对科学史的辉格解释、内史-外史之辩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科学史研究所能面对的“历史实在”,实际上是一种“语境实在”,SSK及其争论分析方法,正体现了一批科学史家把握此实在的某种努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教育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呼吁凸显科学本质的教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包括了科学的知识本质、探究本质、价值观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本质四个维度。目前科学本质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凸显科学本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WWHW认识论模型为指导剖析教学内容、制定显性的科学本质目标、以探究性教学为基本形式、融入科学史和STS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拉图尔通过自己的关于科学形成原因的新解释学说,提出了新的对称原则,即取消自然与社会的对立,来试图从科学的社会建构转向科学的建构。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科学是在行动者网络中被建构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也相继形成,从而转向于一种新的科学观。他提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主张在科学的建构中对社会进行重组,实现主客统一。拉图尔认为自己脱离了社会建构主义的阵营,但通过考察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强纲领的几点联系,我们发现他的理论仍然坚持科学的社会建构主义的一般原则,其实是对更广阔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补充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科学史与科学文化各自的学术内涵、社会功能、文化旨趣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指出科学史研究对于建设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趋势协调、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国情一致的当代新文化的意义。作者认为,弘扬科学理性的首要目标应该是针对反智文化的祛魅,科学史的启蒙功能应该引起包括各级领导在内的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科学史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简要分析,认为二者在科学编史学层面上具有如下一般共性:均以建构主义科学观作为编史基础和前提;均采取批判编史学的立场,对关于科学“内部史”与“外部史”的区分、辉格式的编史原则及“进步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萨顿将科学史视为人类文明史的支柱部分,主张科学史应该是一部全世界的、完整的综合史,井应证明科学、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尤其要充分反映科学中深邃的人性,以促进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团结和进步。萨顿的科学史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由于其方法属于实证主义编史方法,因而难免过于强调科学的细节特征,把科学史变成了“剪刀加浆糊的历史”等种种缺陷,以至于无法完成浩瀚无边的科学史创作工程,也未能达到“写”就一部“人性化的”科学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亚蕾 《内江科技》2006,27(5):94-94
本文探讨了社会建构主义对传统科学观的挑战。认为建构主义这种思想所带来的启示主要在于用反思的态度看待熟悉的世界,对其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