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国家行政机构效率的高低与官吏队伍吐故纳新的方式密切相关。选拔官吏是“纳新”;官吏的退休是“吐故”。中国古籍所称的“致仕、休致、致事、告退、乞退、归隐、乞骸骨”等等,都是指官吏的退休。就中国的官吏退休制度而言,其源流极长,滥觞於商周,一直绵延至今。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官吏退休制度史不如官吏选拔制度那样幸运,它长期被史学界所忽视,沈星棣教授的新著《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汉代官吏的休假与退休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官吏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和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官员所享受的一项基本福利待遇和国家对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两项制度的正式形成和普遍推广实行,始于汉代。正是这两项制度的普遍推行,才从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官吏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和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官员所享受的一项基本福利待遇和国家对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两项制度的正式形成和普遍推广实行,始于汉代.正是这两项制度的普遍推行,才从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官吏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与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官员所享受的基本福利待遇和国家对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两项基本制度正式形成始于何时,史书无明确记载,但在先秦史料中已有零星所记。真正形成制度,在全国普遍推广执行,实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与平民无缘,仅限于官吏。战国时期开始了官吏退体制度,是谓“致仕”。“致仕”一词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书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交还权力之意。汉代官吏退休后一般不给俸禄,但可举荐一嫡亲进入官场。从东汉章帝始,退休后不给俸禄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相似文献   

7.
《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内云:“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即是退休。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把官吏致仕作为加强国家职能机器新陈代谢、提高其行政效率、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因而,这种官吏致仕制度的出现,必然是在以选贤任能为标准的官吏任命制有了之后。这样,可以大体上说,这种制度的萌生是商周春秋时期。因为,这时奴隶制国家政体由形成、发展逐渐走向崩溃,与之相适应的以血缘分封为基础的世卿世禄  相似文献   

8.
唐代官吏退休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员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对国家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唐代对官员的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方面问题都有了明确规定。官员退休后基本都能享受原优棒禄的一半以上,这既保证了晚年生活,又使年逾七十和体弱多病官员能及时退出官场,防止了官僚队伍老化,保障了政府机能活力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9.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其官吏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试从明代的官吏选任制度、任官的回避制度、官吏的考课制度、官吏的监察制度、官吏的俸禄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任何一个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是希望使用最能反映本阶段意志和利益的人才,充当自己的代表,去管理国家机器和行使国家职能。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是古代中国特色政治化的重要体现,中国进入阶段社会起,便实行专制的政治体制,在中国近几千年历史上表现尤为突出和经久不衰,官吏制度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这种制度随着明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而演变,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官吏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11.
"如何选官""如何管官"是我国古代吏治的两大主题,集中体现在官吏的选任、考核、监察三大制度上。其中,举荐制是一大历史进步,有利于激励官吏的进取精神,而科举取代荐举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亦有力遏制了在选人用人上的任人唯亲、贪污腐败之风,对古今中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警察制度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警察制度史○林琳○警察制度史是国家起源和政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自来受到重视,近年来收获颇丰。但我发现有若干论断,与历史事实不尽符合。为了避免在广大读者中造成以讹传讹的不良影响,今特撰写本文,供历史教学工作者参考。一、中国古代警察职能官吏和机构...  相似文献   

13.
清季十年官吏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旧的官吏制度不能适应社会需求;20世纪初国内的政治改革气氛以及诸多社会问题又为官吏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外部环境也为改革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刺激作用;中西文化交流又为官吏制度变革提供了一个思想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4.
杨宽教授《古礼新探》六十年代就蜚声士林,修订本《战国史》更是建国以来先秦史乃至断代史研究中难得的杰作。1993年12月,被作者自己称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的“姊妹篇”——《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又由上海古籍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官吏退休称为“致仕”。致仕制度伴随封建官僚任命制的出现而产生 ,它最初形成于汉代。之后 ,历代王朝相互承袭 ,并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 ,最终形成以“年龄、身体状况、品级”三大条件为主要依据的古代官吏致仕制度。封建君主通过“升官晋阶、参听朝政、恩荫子孙、特殊礼遇、给予俸禄、赐物”等六方面的措施 ,基本能有效安置致仕官吏 ,使官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得以顺利进行 ,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但由于时代局限 ,致仕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 ,主要施用于高级官吏 ,受皇帝个人意志左右 ,未能形成严密的体制等等。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文化由复苏而踏上繁荣.在史学界里,史学史的研究,成绩十分显著.不但有了专门刊物《史学史研究》,而且出了一批史学史的专著和类书.目前,史学史的研究,我国实居世界领先地位.今趁拙作《中国古代史学史略》即将问世之际,就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抒管见,敬请史学界同志教正. (一) 什么是中国史学史?它的任务是什么?它应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 一些学者,尤其是解放前的学者,把史部目录学或者历史文献学当成中国史学史,以致在他们的著作中,中国史学史就成了中国古代史籍介绍,现在坊间可以购到的台湾学者李宗侗《中国史学史》就是如此.即使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史学前辈金毓黻先生所撰《中国史学史》,也不免如此,充其量只是中国古代史学编撰史.  相似文献   

17.
社会风俗的演变是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产物,同时,这种演变又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产生强有力的反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近代中国堪称社会急剧变革动荡的历史时期,社会风俗演变的局面与声势均属前所未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更加突出。因此,全面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不能忽略对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的探讨。但是,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为数不多,有关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的专著也一直付诸阙如。虽然曾有张亮采和邓子琴的两部同名为《中国风俗史》的著作问世,但两者均单纯叙述风俗,而且前者仅叙述到明  相似文献   

18.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文化由复甦而踏上繁荣。在史学界里,史学史的研究,成绩十分显著。不但有了专门刊物《史学史研究》,而且出了一批史学史的专著和类书。目前,史学史的研究,我国实居世界领先地位。今趁拙作《中国古代史学史略》即将问世之际,就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抒管见,敬请史学界同志教正。(一)什么是中国史学史?它的任务是什么?它应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一些学者,尤其是解放前的学者,把史部目录学或者历史文献学当成中国史学史,  相似文献   

19.
一我国师范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程的体系大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按照苏联高等师范教育的模式制定的。其内容也都是分阶段的模块式教学。将中国古代史分作"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和"明清"等几个历史时段。而每一段又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对外交流"等内容,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有的教材又增加了"社会生活",这种教材和教学方式的好处是面面俱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较全面,培养出来的学生程度也比较整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官吏的休假制度。最早可上溯到汉朝,规定每工作五天休假一天。《汉律》一书中即有“五日一休”的记载,当时称休假为“休沐”。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为十日一休,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